记者 王潇潇
美国强推“对等关税”后,全球贸易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在此背景下,浙江省作为我国出口大省,外贸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关税压力、调整市场策略?都市快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首席教授、经济学院教授赵伟,梳理出当前形势下企业的应对和转型方向。
以下为赵伟的分析和建议。
当前贸易战形势复杂尚不明朗,可以说还处于迷雾之中,建议企业先保持观望,紧密跟踪政策变化。
在美国宣布对全球几十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后,越南率先“投降”,加拿大、墨西哥通过豁免降低影响,欧盟等经济体虽表态反制却尚未有实质性行动,唯有中国坚决予以反制措施,这或许是“以打促谈”的筹码。
放到企业层面,有这样几种情况。如果生产的产品可替代性大,由于关税增加,在竞争当中势必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拥有定价权,企业可以跟进口商共同承担关税,影响相对小;如果你的产品需求弹性较低,甚至没有弹性的,比如中国的稀有金属、稀有矿产,价格再涨也不影响需求。
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其实具备定价权潜力,但企业“内卷”、竞相降价,导致欧盟发起反倾销调查,类似2010年前后美国对华轮胎反倾销事件,中国虽为最大的轮胎制造国却因此丧失定价权。行业协会需要从中发挥作用,建立价格自律机制,企业协同维护国际市场话语权,将关税转嫁给买方。
从市场的角度,企业可以考虑开拓多元市场,特别是原本对美国市场比较依赖的企业,比如布局日本、欧洲等第三国家市场。此外,随着国内消费需求的提升,企业可借势扩大内需,内销与外销“两条腿”走路。本次“对等关税”政策或刺激国产替代迎来新机遇。
2024年底,墨西哥政府宣布制订了一项计划,从生产链中移除中国产零部件。对于在墨西哥投资建厂的中国企业,如果上游零部件单一依赖中国或者主要依赖中国,未来产品可能难以进入美国市场。在这个背景下,企业应该通过引入更多元化的供应商,重构供应链,以降低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