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体物理学家约翰·巴鲁克(John Baruch)
记者 童蔚
约翰·巴鲁克(John Baruch)套着件灰色西装,背着那只与学者形象形成奇妙反差的五彩双肩包,快步走出会议室。他刚刚结束“人工智能模型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平行会议的主持,9日那天还将进行《以天文学推动创新与创造力教学》的主题演讲。
“太阳晚上去哪儿了?”“地球上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月亮怎么总是在改变形状?”这位利兹贝克特大学教授笑着模仿孩子们天真的提问方式,“和我们对话的这一代人,将来极有可能是去月球度假的游客,所以他们问的每个‘为什么’都很重要。”
昨天,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之江实验室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的天文学开放科学会议”现场,来自全球天文台、高校、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围绕着AI和天文学发展分享各自的前沿思考。有意思的是,翻阅这些顶尖学者的履历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和约翰一样,同时扮演着“星空下的引路人”的角色。
印度校际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IUCAA)教授Ajit Keshav Kembhavi,就是其中之一。
“天文学是孩子们通往科学世界的入口。记得小时候,爷爷总是会指着夜空对我说:‘看,月亮出来了。’”Kembhavi所在的中心,日常会开展各种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每年都要接待很多学生,35年来从未间断”。
令他深感欣慰的是,如今在一些工作场合,“会遇到一些50岁左右的人,他们说:当年就是因为来你们这里参观,激励我成了一名科学家/研究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和天文学打了一辈子交道,在这两位年长的学者眼中,这门学科具有独特魅力,却也是中小学老师最难应对的学科之一。约翰说:“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未来的天文学家,而是具备科学家思维的人——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享受提问。这其实在当下任何地方的教育中都没有真正做到,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是在告诉孩子们所有答案。”
“科学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将成为推动进步的核心力量,创新和创造力也会成为未来职业的关键需求。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将比单纯掌握传统技能更为重要。”而通过天文科学教育,便可以让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少年不断冒出来。
当被问到偏远地区的天文科学教育时,约翰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是确保能够接入互联网。他还提供了另一种看问题的视角:“比如那些未被污染的天空,往往能看到我们在城市里看不到的天文现象。所以,当他们有机会从农村走出来,就可以把城市孩子从未见过的星空带到课堂。”
在让更多孩子更早接触天文教育上,中外科学家观点一致。不久前,“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就建议:点燃中小学生科学热情,把地理课程拓展为“地球与天文科学”课程,“天文学直指人类最深处的好奇心,让年轻人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在宇宙中理解自身,这对我国青少年发展至关重要”。
在“人工智能赋能的天文学开放科学会议”主会场的四周密集地摆放着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天文系所的宣传易拉宝,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中山大学……这两年,在“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这一曾经的短板正在迅速被补齐。
刘慈欣在短篇小说《朝闻道》中提到,当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设的阈值,就代表产生了好奇心和智慧。
现在,每个仰望过星空的孩子,都可能在某个瞬间,听到宇宙深处传来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