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订收菜合同现场

大山深处的淳安县左口乡左口村官田自然村
记者 丁家诚 王夏琴
还记得去年我们报道过的“千屿千味”饭店老板邵贤彬和山里留守老人的故事吗?
邵贤彬的老家,在淳安县左口乡海拔600多米的官田村,为了让村里的10多位空巢老人有事干有钱赚,他把这里作为饭店的食材基地,每个星期跑到淳安山里收货:家家户户都收,地里种的菜与瓜,吃不完晒的菜干瓜干鱼干腊肉,都收,一袋一袋地称,一篮一篮地收,当场点,给钱,给现金。
食客们纷纷点赞食材不错,点赞邵贤彬爱心可嘉,但饭店为此也要增加不少成本。
邵贤彬说,这既是生意,也是乡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一种探索。被需要,是留守老人们最需要的慰藉。
不过这个春天,他发来微信说起了一个幸福的烦恼——
为了让老人们菜种起来更踏实,又能保证自己能稳定地收到菜,今年我准备跟他们签个收菜协议,之前回村里这么一说,发现想跟我签协议的老人比预想的多了好几户,我的饭店“吃”不下这么多菜,但又不能伤老人们的心。所以想着是不是通过你们呼吁一下,让有需要的餐饮企业或者单位食堂帮忙消化消化?
清明小长假前夕,我们一起前往邵贤彬的老家,见证了这个特殊的签约。
81岁的徐彩兰:
“这可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签约”
签约仪式就在邵贤彬家。沿着蜿蜒的石阶向上走,门口一面白墙上写着大大的“福”字,墙前摆了一张桌子,这就是签约点。
下午2点,还没到签约时间,村里的老人们就陆续聚在门口悄悄说着邵贤彬的好。
“去年收菜主要是三四户人家,因为没有计划性,经常碰到有时候菜不够,有时候又多了。为了让大家放心大胆去种菜,今年特地签一个保收购协议,只要你们种出来的菜,质量合格,全部按市场价上门收购。”邵贤彬对大家说。
71岁的杨四娜有点激动,去年邵贤彬收了她2000块的菜。“拿到钱,我跑到千岛湖镇上买了一套衣服,衣服裤子鞋子全都换了新的。”
68岁的胡有香,不仅签约,还现场带上了自己晒干的芥菜咸菜、野葱梅干菜、萝卜干、倒笃菜,当场被收下并付了530块钱。“钱用来买种子和肥料,还可以和大家一起打打牌。”
81岁的徐彩兰,平时喜欢在家种青菜、萝卜、辣椒、扁豆,今年准备多种些菜赚些零花钱。“这可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签约。去年我只卖了一个40多斤的冬瓜40多块钱,今年要多赚一些。”
村里交通不便,老人们平均年龄70岁左右,出趟门很不容易,老人们种菜的种子,邵贤彬也为他们想到了:我打算做定向培育秧苗,丰富蔬菜品类,把种子定点送到家门口。
83岁的方道恒:
“邵老板,能不能把我们家的菜也签走?”
签约现场,还有几位特殊的老人,看着邵贤彬欲言又止。
签约一结束,看到邵贤彬即将离开,他们才说起了自己的想法:邵老板,能不能把我们家的菜也签走?
官田村的杨四娜大妈,今年71岁,一儿一女都成家在杭州务工。大妈常年一个人在家,去年曾经拿点自己种种吃不完的菜卖给千屿千味。
“听说可以签保收购协议,我想多种点菜补贴家用,为子女减轻点负担,我能不能也加入种菜队伍?”
68岁的胡包花大妈,以前在千岛湖镇上务工,今年明显感觉年纪大了,在外务工有点力不从心了,准备回家种点菜卖卖补贴家用。“我也想在家里有点收入,日子过得好一点。”
方道恒大伯老两口都已80多岁,身体硬朗,一儿一女都在千岛湖镇上务工,每个月的生活费从不少。
“外甥马上要结婚、孙子还在读高中,看到这么有出息的晚辈,我们总想也做点什么,能够为晚辈的学习和生活添砖加瓦。”方道恒说。
猴录湾村的胡火才大伯,今年78岁,当天从山里走了半小时来到现场。
“我们老两口不愁吃不愁用,但闲不住,喜欢干些农活,不过一到有收成的时候就犯愁,种出来的菜根本吃不完。”胡火才说。
看着老人们期盼的眼光,邵贤彬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千屿千味目前只有4家店,今天签了六七户,加上之前的几户,日常供应足够了,但又真的不忍心拒绝他们。”
“山村收菜计划”即日启动
欢迎您一起加入
“一个人力量有限,你们帮忙呼吁下,如果有需要的饭店和单位能够一起加入,那是最好不过。”看着老人们期盼的目光,邵贤彬有点激动了。
经过初步统计,目前至少还有6户老人家的菜亟待收购,他们分别是胡火才、杨长根、刘竹英、方道恒、邵三奎和方顺来。
他们种的菜有土豆、辣椒、四季豆、茄子、豇豆、黄瓜、冬瓜以及嫩南瓜等。预计五月份开始,土豆和野笋上市,六月份起,各类蔬菜都将进入收获季节,预计每天每户产量在10到20斤之间,尤其辣椒,一旦正式上市,每户农户每日可供应上百斤。
被需要,是山里留守老人们最需要的慰藉。今天,橙柿互动·都市快报和邵贤彬一起发起“山村收菜计划”,如果您是饭店、餐厅、单位食堂等的负责人,刚好需要大山里的蔬菜,愿意为老人送上一份小温暖,可以和我们记者联系,电话18405814230(微信同号)。
我们将组织有爱心的大家,和邵贤彬一起商量一个“山村收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