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们眼中的优秀作品是怎样的?

“新春在路上”2025年浙江中小学生春节主题征集活动举行现场终评

2025-04-05

记者 张娜 郭婧 张宇璐

4月3日下午,由都市快报社、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主办的“新春在路上”2025年浙江中小学生春节主题征集活动,举行现场终评,900余份作品进入最后一轮。

这次大赛的终评环节,共邀请了6位重量级专家,有中小学一线的资深教师,也有作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还有骨干美术教师参与影像作品的评审。

进行“盲选”

每份作品

都有多位老师打分

现场分为小学作文组、中学作文组和图片、视频组,入围作品按编号存入每位老师的电脑中。

为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大赛的评选打分全部采用“盲选”形式。老师们面对的每篇作文,都隐去了学校名和学生姓名,仅保留学生在读年级,以供参考。而且,每一份作品都有多位老师分别打分。

评审从下午一点开始,到晚上七点多才结束。评委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孩子们用真诚的眼睛

观察世界

用本真的心灵感受生活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董霞

本次征文活动小学组的作品,整体展现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与蓬勃的创造力。孩子们用纯真的视角,将“新春在路上”的命题演绎成流动的生命诗篇。

作品中,有聚焦于新春期间出行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的;有细致描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做元宵、吃年夜饭时的场景,表达出春节阖家团圆的温馨与欢乐的;也有从传统习俗入手,展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的。

孩子们用真诚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本真的心灵感受生活,笔尖流淌出动人的韵律,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眼中独特的新春世界。

高速服务区、拥挤的动车上

同学们敏锐地捕捉到最感人的瞬间

杭州市星洲小学 姜瑗

同学们用敏锐的眼睛捕捉春节归途中最感人的瞬间。拥挤的动车上承载着思念,陌生旅伴互相慰藉,让回家路变成了一场温情奔赴。

同学们用真诚的笔触描绘出新春佳节中最温馨的场面。寥寥数语,却将春节阖家团圆的温馨场景描绘得如临其境,活灵活现。

同学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唤起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使春节传统文化更具感染力。

视角独特、情感真挚、拥抱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

朱亚芬

参赛作品既有对传统年俗的温情记录,也有对现代生活变迁的深刻思考。

优秀作品呈现出三大亮点:

一是视角独特,如以“物”的视角串联故事;

二是情感真挚,祖孙相拥、陌生人互助等场景令人动容;

三是拥抱时代,AI科技与传统年俗的碰撞,新旧交融的笔触中,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跃然纸上。

部分作品对“在路上”的解读仍显局限,或止步于“吃”与“行”的表层描述,建议创作者不妨在“路上”多停留片刻,进一步挖掘“在路上”的象征意义。

很多中学生

展现出较高的文学素养

杭州高级中学 李苑芳

借“征文”这一形式,让孩子们用心感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深入挖掘“春节”背后的文化内涵,特别对他们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评审中我惊喜地发现许多高中生和初中生展现出了较高的文学素养,记叙文有新颖的选材,叙述上有独特的视角,有感人的细节,有饱满的情感,更有时代的气息。

此外,“新春在路上”我们应写出动态,写出过程,写出变化,不可忽略“在路上”这个关键的限定性词语。

在构图、色彩搭配方面

不少同学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

杭州第七中学 孔祥卫

通过本次比赛,可以明显看出,同学们对待自己的作品都极为用心。

高中组的一张摄影作品,采用半包围式构图,将视觉中心聚焦于一位面朝镜头的小男孩。这种构图方式不仅强化了小男孩天真无邪的神情,在画面色彩运用上,创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整体风格沉稳,却毫无沉闷之感,引发观众对画面内容的思索。

不少同学熟练掌握了摄影摄像的技巧,在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展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当下,AI技术盛行,但摄影摄像创作的核心始终在于创作者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情感表达。

作品最动人的是

孩子们对情感细节的捕捉

杭州市胜利小学 郑楠

在这些儿童视角的摄影与视频作品中,春节首先是一场绚烂的视觉盛宴——暗夜中炸开的烟花如星河坠落,将孩子们仰起的脸庞映得五彩斑斓;街道两旁垂落的灯笼串像流动的虹,在他们奔跑追逐时化作身后跃动的光斑。这些带着童真滤镜的记录,既保留了春节作为民俗符号的鲜明印记,更挖掘出藏在灯笼褶皱里、红包纹路中那份关于温暖与牵挂的永恒叙事,让观者在光影流转间重拾被岁月磨平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