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黑陶罐上12个神秘符号

有人解读出一个完整故事 先民捕获一只老虎,去毛烹煮食肉留骨……

2025-04-03

记者 程潇龙

形似羽毛的箭、纵横交错的网、鱼骨一般的树,还有一只笨老虎……良渚博物院里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叫刻符黑陶罐,上面刻着12个符号。

自从它面世,就引起了语言学、古文字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界的极大关注,学者们也展开一场场大讨论,但至今无人完全破解,如同良渚考古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

前天,杭州一位文史爱好者联系了记者,他对这些刻符有一番新见解,希望能“抛砖引玉”。

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 如何征服享用一只老虎?

上个世纪80年代,一只神秘的黑陶罐在余杭南湖被发现,距今约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在陶罐上刻下12个神秘符号,疑似描述了耕田、捕鱼、狩猎的野趣生活。

文史爱好者陈亚忠,退休前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和文史研究。自从见到这只黑陶罐,便深深痴迷于对它的研究。

陈亚忠认为,从上世纪30年代起,良渚文化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举世震惊。可惜的是,良渚人留在黑陶罐上的12个刻画符号,破解起来十分困难。“这有点像一个考生参加考试,被良渚考官的首道题难得团团转。”

探究良渚文明,读懂良渚先民的思想意识,先从遗留在陶器和玉器上的符号图案开始。有考古学家对黑陶罐上的符号解读认为:这12个符号讲述了先民征服老虎的故事。

陈亚忠赞同此解,不过加上自己的品读,对故事细节补充完善,他认为这组符号的准确意思是——

先用大网控制住老虎,然后用刀、箭等武器伤害或者直接杀死它。

再用麻绳捆绑起来,抬着它返回居住地。

之后把整只老虎放入挖出的大型地坑灶中,烫去毛后蒸煮,熟后食其肉,留下完整骨骼。

再利用老虎坚硬的骨骼,直接做成骨镰和骨斧,也可当作类似器物的柄使用。

最后不能食用的余物,如腹中的粪便、烫下的毛等,可埋入稻田,禾苗会因此而生长得更茂盛。

陈亚忠说,回过头来把这组符号当文字看的话,可能是10个字。从底部开始,按顺时针读,分别是:网、虎、刀、箭、绳、灶、骨、镰、斧、禾。其中“骨”字和“镰”字刻了两次,是为了表示复数。

“大型治水工程和大型城郭的构筑已经充分证明:良渚先民的智力和组织能力,远在其他同期人类之上,因此不可能没有文字,只是我们后人没有读懂而已。”

陈亚忠认为,深入研究和正确解读良渚玉文化,对于提高良渚文明的世界地位,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意义非凡。

“这不仅是考古学家的重任,也是全社会的重任。”

这12个符号到底是什么? 你也可以猜猜看

记者就陈亚忠的观点,向几位研究良渚文化的专家请教。有学者老师认为,这位文史爱好者对文字的分析很有道理,接近历史真实。

事实上,关于黑陶上这些神秘刻符的大讨论,从面世时就从未停止过。

1992年,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曾发表文章《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认为陶罐上这些刻符,是汉字的先行形态。

李学勤用分析商周文字的方式,对这些刻符进行了释读,认为这些刻符写的是“朱㫃戔石,网虎石封”。即一个叫朱旗的人或是族群,去到了一个叫“石”的地方,用网捕抓老虎。

2016年,重庆忠县文物局卢雪梅在《南湖良渚文化陶罐图形符号新释》中认为,这段刻符讲述了良渚人砍倒树木设路障,挖掘深坑设陷阱,拉起绳索设索网,齐心协力驱赶猛虎之类的野兽。野兽在路障和索网拦阻下,无路可逃,被驱赶到陷阱之中,为人们所捕获。

200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杨振彬发表《长江下游史前刻划符号》。他认为陶罐上有8个符号具有较强写实性,像描述一片布有乱石的树林里,设有陷阱捕捉一种动物,但若把其分成一些独立单元,则让人难以理解。因此从整体看,这些刻划不是文字,而是一种狭隘的表意符号。

类似这样的符号,良渚博物院出版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里有统计,截至2014年,良渚出土资料里共计750多个。

对于这些神秘符号,1936年,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说是“记号文字”。1937年,考古学者何天行说是“早期文字”。

今天良渚的研究者们认为,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可视为原始文字。

但这些连续符号究竟是什么,考古界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统一答案,也被称为良渚考古的“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