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形容我的父亲,最为贴切

2025-04-01

追思人:章奇

父亲离去21年了,对他的思念却无法淡去。我的父母都是学蚕桑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借此句来形容我的父亲,最为贴切。

父亲生于1917年,聪慧好学,高中就读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

1941年,父亲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抗战期间,随校西迁贵州遵义和湄潭,当时条件异常艰苦,有时连蔬菜都没得吃,只能吃酱油拌饭。尽管如此,父亲说,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仍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

后来,父亲进入省级机关工作直至离休。此间,他一直从事蚕桑本行。我省是桑蚕大省,他经常出差杭嘉湖三地,还要组稿、写稿,积极参与学会的活动。

父亲的毛笔字和钢笔字都写得很好,无论写信还是写材料,卷面都很整洁,极少涂改。

父亲重视生活质量,他曾告之买药要买“雷允上”的,火腿要买筒骨,酒当时只喝糟烧,洗澡就去“明湖浴室”洗盆浴。

件件往事回忆起来,难以自已,感慨光阴似箭,岁月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