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刚植入两个支架,怎么又胸闷了? 光子CT拨开重重迷雾

医学诊断从“定性时代”迈向“定量时代”

2025-03-31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方序 陈伟斌

“支架放进去一年了,最近又开始胸闷,会不会血管又堵上了?”61岁的老李为此焦虑不已。他到医院复查CT,可影像却犹如“雾里看花”:心脏支架周围有模糊的金属伪影,像一团挥之不去的迷雾,掩盖了血管的真实状态。

当心脏支架遇上“金属迷雾”

光子CT拨开重重迷雾

老李有多年的冠心病史,一年前,有一次在家时他突然出现胸闷气急的症状,被家人送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心脏冠脉严重堵塞,当时紧急放置了两个支架,及时打通血管,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可好景不长,时隔一年,老李又出现胸闷不适的症状。为了搞清楚情况,老李到医院做了个CT检查,可是CT影像显示,心脏支架周围有模糊的金属伪影遮挡看不清楚。之后,他又辗转多家医院,但常规CT始终无法判断胸闷根源。

不久前,老李打听得知浙大二院最新引进了一项“黑科技”——光子CT,于是他专程从老家赶到浙大二院。

借助光子CT检查,终于拨开迷雾——影像中清晰显示:两个支架之间的一段血管出现新的致命狭窄。

为什么之前做普通CT看不清血管的状况?

浙大二院放射科王鑫宏副主任技师介绍,从成像原理来说,常规CT射线穿透金属支架或硬斑块区域时会明显衰减,在图像上形成放射状伪影,病变部位一旦被伪影覆盖,影像就看不清楚。

遇到这样的特殊情况,王鑫宏用“雾里看花”来描述传统CT的局限性。而光子CT像素尺寸更小、分辨率更高,且能将所有光子射线计算入图像,几乎无信息损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一难题。

“还好做了光子CT检查,及时发现了危险,否则可能糊里糊涂地就耽误了……”明确诊断后,老李后怕不已。他在心内科预约了手术,用球囊扩张术疏通血管后,胸闷不适的症状即刻消失。

从“大概判断”到“像素级诊疗”

从“定性时代”迈向“定量时代”

像老李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随着我国每年心血管介入手术量的增长,支架术后复查的“影像盲区”已成为临床痛点。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30%的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症状,但传统CT对此类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不足50%。

而浙大二院最新引入的光子CT技术,正以0.1毫米分辨率、几乎零金属伪影、辐射剂量减半的突破性优势,掀起一场精准医疗革新。

王鑫宏介绍,光子CT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卓越的清晰度,能将以往模糊不清的影像清晰呈现,让医生一目了然。在患者的病情诊断中,这种清晰度的提升至关重要,直接关乎诊断结果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订。

在分辨率上,光子CT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往CT影像检查如同切豆腐,切片厚度决定分辨率,过去最高分辨率约0.5-1毫米,而光子CT每个像素尺寸最低可达0.1毫米,几乎与头发丝粗细相当,细微细节尽显。这一突破,使得医学诊断从“定性时代”迈向“定量时代”。

以心内科冠脉评价为例,以往只能大致判断狭窄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却无法精确给出狭窄度数值。但临床治疗还是需要高度精确的狭窄程度评估,以判断后续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我们之前遇到一位患者,在外院做冠脉CTA检查,因血管内存在大量硬斑块,判断为50%以上狭窄,医生建议他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但是冠脉造影是一项有创的检查,患者对此有些恐惧。得知浙大二院引进了光子CT后,他特地前来检查。结果显示,去除斑块伪影后,其冠脉狭窄度仅10%,只需定期随访就可以了。”

这两类情况

尤其适合光子CT技术

光子CT不仅成像出色,辐射剂量也比传统CT更小,图像质量和分辨率却更优。据了解,光子CT将辐射量降低至传统冠脉CTA的50%,造影剂用量减少30%,这对需要终身随访的支架患者意义重大。

基于这些显著优势,光子CT适用于多种病症检查,尤其适合这两类检查:1.冠脉或脑动脉放置支架的患者,术后需定期随访观察支架内情况;2.血管内有斑块,需明确斑块性质、成分和大小的患者等。

此外,怀疑隐匿性骨折、较小肺结节难以定性以及疑似肿瘤需要定性的患者,也都适合采用光子CT检查。

随着光子CT技术在临床开展,更多患者将体验这种“精准医疗”——当每一个光子都被精准计算,生命便不再困于影像的迷雾之中。

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光子CT技术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更精准的诊断方式,帮助患者解决病痛,为健康保驾护航。“未来,我们期待这些新技术能惠及更多患者,让医疗科技更有温度。”王鑫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