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扫雷×术中拆弹×术后排爆

麻醉医师是护你周全的“隐形守护者”

2025-03-27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钟寅波 鲁青

3月24日-30日是第九个“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是“生命至重,大医精诚——守生命保驾护航,护健康安逸绵长”。

“事实上,麻醉医师是最忙碌的‘隐形守护者’。我们的工作贯穿术前评估、术中保驾、术后康复管理的全过程。麻醉医师是患者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守护者。”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主任医师如是说。

据统计,近50年来,全球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1/10万以下,其中麻醉安全的进步贡献率超过70%。术前,麻醉医师是风险的“解码师”,是手术前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在麻醉门诊和手术前,他们会详细评估患者并调整患者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术中,麻醉医师全程保障患者安全,随时应对各类突发状况。术后,麻醉医师又是苏醒期的“安全守门人”,要确保患者顺利苏醒,并管理术后疼痛和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此外,在产房、无痛内镜中心等场所也能看到麻醉医师的身影,他们用专业技能全程守护患者。

麻醉门诊:

麻醉评估关口前移,让诊疗更安全

52岁的张先生走进浙大二院麻醉门诊的诊室,他是为了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来进行术前评估。

张先生有高血压病史5年,平时也没规律用药,血压较高,波动在160-170/90-100mmHg,而且空腹血糖也比较高,有7.9 mmol/L,心电图上也显示有些问题。

在与麻醉医师交谈中,张先生一个不经意的说法引起了麻醉医师于静副主任医师的注意——他这半年经常感到头晕,又结合他的身体情况,认为需要进一步排查血压和血糖相关方面的情况以及对麻醉的影响。

在完善动态血压监测、心超、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后,于医师认为张先生血压没有得到控制,也确诊有糖尿病,且心脏已经出现左心室肥厚的表现了。如果血压和血糖不得以控制,手术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血压剧烈波动、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风险。

于医师立即联系了心内科、内分泌科的专家一起多学科会诊,给张先生作出了相关治疗意见,经过两周的血压和血糖调控,张先生血压稳定在135/85mmHg左右,空腹血糖降至6.2mmol/L。随后,张先生顺利完成了胆囊切除术,术中麻醉过程平稳,术后恢复室观察期间也未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次日即顺利出院。

张先生术后感谢:“多亏了于医生!术前多跑几趟门诊,换来术后一家团聚!”

严敏主任介绍:“我们医院的麻醉门诊,主要是麻醉医师对患者进行术前麻醉风险评估和术前准备。麻醉医师会为患者制订术前治疗方案,让患者身体达到最佳状态来接受手术;同时,还会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麻醉方案。这样一来,不仅能确保手术安全,还能缩短住院和手术的等候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减少手术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术后能更快恢复。”

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自2020年起全面推进麻醉门诊工作,安排副高以上麻醉专家出诊。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展了以麻醉医师为主导、多学科协作的一站式院前评估中心,涵盖门诊初步评估、完善检查检验、床位协调中心预约、麻醉评估、护理评估和宣教以及个案追踪管理等全流程的院前管理环节,成为手术患者全流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浙大二院麻醉门诊年就诊量已接近7万人次。

AICU:

围术期精准把控,让患者“安全着陆”

你以为手术顺利做完,就安全了?不少患者及家属依然存在这样的观念。

事实上,手术结束并不等于风险归零。术后风险可能比手术本身更危险。患者离开手术室后,仍可能面临以下问题:

呼吸影响:因病情因素、药物残留等原因,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问题,比如术后呼吸抑制。

循环波动:因病情、手术等原因,术后可能会出现血压、心率等剧烈变化。

器官功能异常:特别是老年患者、接受大型手术的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心、肺、脑等器官的并发症。

急性疼痛:手术引起的各类疼痛可能引发应激反应,影响患者康复。

这些问题的“黄金处理期”集中在术后24小时内,需精准监测与干预。浙大二院为构建精准化术后管理体系,创新性地设立了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

“建立AICU的初衷和目标,是为了让部分高龄的、合并心肺疾病等基础情况差的、经历大手术的、术中出现大出血、剧烈循环波动等突发情况的患者能‘平稳着陆’。”

严敏主任指出,“这些患者术后往往需要加强监护,需要精准的麻醉深度管理,让患者从麻醉状态平稳过渡到清醒状态,快速恢复生理状态;同时需要针对性解决术后疼痛、恶心呕吐、体温异常等问题;根据病情,还需要动态调整液体平衡、镇痛方案、呼吸和血流动力学支持等。麻醉医师对患者围术期病理生理变化的把控更专业,能够应对术后恢复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精准控制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当然,还有一些病情特别危重的患者还是要送到综合ICU继续治疗。”

AICU就像术后安全的“护航舰”,由最熟悉患者术中情况的麻醉团队全程守护,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实现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