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秀军教授(左二)手术中 医院供图
浙江看病 哪家强 第5期
记者 吴双 金晶 通讯员 李文芳 张冰清
当体检查出肝脏有11厘米大的肿瘤,53岁的老李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更让人绝望的是,辗转多家医院,他均被告知肿瘤太大,切除后留下的肝脏体积不够,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办法。“那段时间,感觉天空都是灰色的。”老李说。
直到今年2月,得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开设了大肝癌专病门诊,老李重燃信心,揣着一沓厚厚的检查报告,直奔杭州。大肝癌专病门诊的专家经过多学科讨论后,认为老李的情况可以先进行转化治疗,等肿瘤缩小,再择机手术。
“终于让我们找到了这个门诊,爸爸有了新的治疗希望。”老李女儿感慨。
为何聚焦“大肝癌”?
患者往往因肿瘤巨大失去手术机会
日前,浙江省卫健委公布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名单,旨在面向浙江省重点需要解决的多发、高发、疑难疾病,更好地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知名外科学专家蔡秀军教授带领的大肝癌临床创新团队是其中之一。
为何将目光聚焦“大肝癌”?蔡秀军教授表示,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高。手术是根治肝癌的主要手段,尽管肝癌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但仍有不少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从而失去进行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其中一部分患者是由于肝癌体积较大,剩余肝脏体积不够维持自身需要而无法手术。
此外,大肝癌患者还面临着更多并发症的风险,如肝功能衰竭、肝癌破裂出血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如何为这类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诊疗及管理,改善预后,蔡秀军教授带领团队一直在创新实践。
开设国内首个大肝癌专病门诊
为复杂疑难肝癌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大肝癌,顾名思义,肿瘤比较大。但事实上,大肝癌不仅仅局限于肿瘤体积大,也包括那些肿瘤体积不大,但肿瘤侵犯范围广,或者肿瘤部位比较特殊的。
“可以说一切复杂难治的肝癌都能涵盖在诊疗范畴内,团队在微创精准切除、余肝功能支持及再生、转化治疗、个性化综合治疗方面的创新探索能使这些病人更多获益。”大肝癌“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临床负责人王一帆主任医师表示。
针对大肝癌的治疗,浙大邵逸夫医院很早就开始临床探索、攻坚和创新,集结多学科力量,在国内较早推出肝脏肿瘤诊治联合门诊,为复杂疑难肝肿瘤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今年2月,浙大邵逸夫医院又推出国内首个大肝癌专病门诊,专注于为大肝癌患者寻求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及提供各类并发症的治疗,如肝功能异常、肝癌破裂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订个性化精准治疗及全程管理方案。同时,致力于为大肝癌患者提供多组学精准诊断及特色诊疗方式,包括精准诊断(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手术治疗(精准微创切除、蔡氏ALPPS、肝移植治疗)、围手术期管理(生物人工肝、转化治疗、个体化综合治疗)等。
此外,团队移植科蔡柳新主任医师表示,即使没有合适的手术方案,一部分病人通过转化治疗后,仍有可能通过肝移植来得到治疗。
据介绍,大肝癌“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中有国家级人才1人、博士13人、高级职称6人,团队注重梯队建设和优秀后备力量的培养。同时,在浙江省卫健委的指导下,召集了全国大肝癌领域的知名专家,成立了学术指导委员会,以高水平建设人才队伍。目前,大肝癌专病门诊每周接诊全国各地大肝癌患者近200人次。
65岁的老韩是大肝癌专病门诊的患者,他体检查出右侧肝脏有个10厘米大的肿瘤,因为肿瘤巨大,跑了不少医院,都被告知“没有办法”,老韩身体每况愈下。找到蔡秀军教授时,他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衰,下肢水肿,无法平躺,一躺下就喘不了气。
“最致命的是,肿瘤还在生长,甚至已经长到了心脏里,我们在患者的心房里发现了癌栓,如果再不进行救治,随时有生命危险。”团队陈鸣宇主治医师提到。
“患者手术难度确实很大,但我们不能放弃这样的患者。”团队段炼主治医师参与了治疗过程,针对老韩的情况,团队很快发起大肝癌多学科会诊,联合心脏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展开讨论,为老韩制订了个性化治疗方案。
因老韩的心房已有癌栓,肿瘤切除过程中,如果心脏跳动,癌栓很可能扩散到全身。为此,团队联合胸外科团队通过体外循环系统代替心脏跳动,在心脏停跳的情况下,为老韩取出心脏癌栓,并完整切除10厘米的肿瘤,两周后,老韩顺利出院。
基于大肝癌诊疗困境展开临床创新
从器械创新到术式创新
蔡氏ALPPS术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对于大肝癌患者,很多人一确诊就失去了手术机会,哪怕可以手术,传统的外科切除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肝脏位置的特殊性,且肿瘤巨大,不能一次性切除。二是肝实质内分布着复杂的管道,一旦手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大出血。
有没有更有效、更微创的治疗方法,延续患者生命?蔡秀军教授带领团队不断探索。
1998年,一种全新的手术器械出现。蔡秀军教授结合微创手术特点,改良传统手术刀,花了两三年时间,画了四五十张样稿,终于研制出微创手术“神器”——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改变了从前大肝癌手术普通手术电刀很容易造成出血,且需要频繁更换器械的局面。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能够将非常细小的血管、胆管解剖出来,进行冲洗、吸引,并通过电凝快速止血。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及腹腔镜刮吸解剖法切肝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外5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成果被编入《美国外科学院多媒体手术图谱》教科书。
2014年,蔡秀军教授在传统ALPPS手术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国际首创了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切除术,即蔡氏ALPPS术,并开展了第一例手术,可用于治疗余肝体积不足(40%)的可切除肝癌患者,同时弥补了传统ALPPS术后易发生胆漏并发症的遗憾,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进一步恢复。
53岁的老王便是“蔡氏ALPPS”的受益者。一直以来,老王身体都算健康,一次体检,超声检查显示他的右肝异常,最终被确诊右侧巨大肝癌,肿瘤占位大,已经到了余肝体积只剩36.8%的地步,无法达到肝脏切除的手术指征。
没有合适的移植肝源,蔡教授团队为老王实施“蔡氏ALPPS”方案,先把肝脏养大,让他有手术的机会,并通过精准的影像学评估健侧肝脏体积增大情况,经过计算,老王的剩余肝脏体积已增大了50%,满足手术指征。一周后,老王如期达到手术指征,经过二期切肝手术,体内的巨大肿瘤终被切除。
多学科团队护航
让更多大肝癌患者“病有所医”
在攻坚大肝癌的征程中,蔡秀军教授团队赓续接力,临床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2023年,团队开始生物人工肝领域的科研探索,研发了全球首个应用于外科临床的生物人工肝,为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预防和紧急治疗的新技术,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如今,蔡秀军教授带领的大肝癌专病诊疗团队已发展为集普外科、移植科、肿瘤内科、放射科、病理科、转化医学科等多学科力量于一体的综合团队,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改善大肝癌患者就医体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微创精准的诊疗及全程管理,提高大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医学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大肝癌的诊疗已取得显著进展,我们在大肝癌人工智能的精准诊断、基于转分化细胞的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生物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治疗以及基于新型微创器械的智能化(AI)大肝癌微创手术治疗方面都已布局,并已开始探索尝试CAR-T治疗、RNA疫苗等个体化新疗法,让更多大肝癌患者‘病有所医’。”蔡秀军教授说道。
大肝癌专病门诊专家坐诊时间
出诊医师 职称 门诊时间
蔡秀军 主任医师 周一上午
虞 洪 主任医师 周一下午
梁 霄 主任医师 周二下午
蔡柳新 主任医师 周二上午
王一帆 主任医师 周四上午
段 炼 主治医师 周二上午
陈鸣宇 主治医师 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