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出生在市郊的贫苦农家,近30岁才娶到我的母亲。
有了自己的小家,生活担子加重,父亲白天务农,晚上挑灯夜读,求文化人请教,持续数年,终成为书信自通的农村“秀才”。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靠诚信和努力,将本地的络麻销往上海。
我自小受父亲教诲:受得起苦,吃得起亏,凭良心做人。
1950年4月,我十五岁。当时,父亲因患病已一个多月未起床了。
父亲把哥哥和我叫到床前,从贴身处掏出一本“经折”(小记事本),他说,这本是多年来的生意往来账目,今天向我们交代清楚,并让我们记住:欠我们的,一律不准催讨!欠别人的,我们必须按现在时价,尽快归还!
半个多月后,父亲仙逝,终年58岁。
长兄如父,全家听从哥哥安排,一家省吃俭用,不到一年就按时价还清了所有账目,完成了父亲的夙愿。
而今,父亲离开75年了,他的鲜活的形象时刻呈现在我的脑际。
我们承袭了父亲的基因:仁信为人,勤奋苦学,勇于担责,无愧良心。
父亲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辈子享用不尽。
余生之年,缅怀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