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我们理解您的选择 追思人:沈桂林

2025-03-27

1992年,父亲去世前几个月突然问我:“为什么不怨我把你们带回老家?”

上世纪60年代,父亲回到浙江。那时,母亲刚去世没几年,哥哥姐姐尚在读大学和中专,我还在读小学。

接下来的生活,艰苦窘困,是父亲没料到的,一家四口寄住在几个堂叔家,在城市生长的我们,还不会干农活,就一点点学……

很快,父亲的背驼了,整日忧心忡忡。

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哥哥姐姐和我均事业有成,有家有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父亲在自著的《浮生杂记》中说:响应号召,经县轻工业科批准精简下放回浙江原籍……因缺乏劳力,生活极其艰苦,自不待言。余之举措给子女带来代价甚巨。所幸子女颇体亲心,备极孝敬……赢来晚年欢慰!所谓菽水承欢,于愿已足也者。

父亲,其实我们理解您的选择,从未有过埋怨的想法和言行。但是,父亲临终前的这一问,令我万分惭愧,没有察觉到他内心的矛盾心情和内疚心理。

三十多年了,每到清明都想对父亲说,我们尊重您的选择!

钟老师,你是我们永远的老师 追思人:李子光

1963年9月,我开始了在杭二中的高中学习生活。我们班的班主任是钟达侨,他教我们数学,比我们大了七八岁,既是循循善诱的师者,又是无微不至的兄长。

他讲课总是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在钟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在数学的殿堂里收获满满。

课余,钟老师常组织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组织我们去学校附近的农业生产队劳动、带领我们登北高峰观看日出、组织我们骑自行车郊游等等,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长我们的见识。

平时,钟老师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大家都愿意与他交流。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与钟老师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并未因毕业离校而结束,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久弥新。

1969年初,我们到富阳农村插队落户,出发当天,钟老师跟我们同船前往,一直送我们到农民家里安置好才回杭州。之后,他又特意来村里看望我们。

毕业多年后,我听说,曾经有位学生身体欠佳,且生活拮据,钟老师上门去探望慰问,让这位同学非常感动。

类似的事例,还有好多。我们为人生路上能遇到钟老师这样的良师益友感到荣幸。

钟老师离开我们5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会浮现在我眼前,他是我们永远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