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场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

AI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AI不会简单地卷走工作岗位,而是在重塑整个就业生态我们必须朝着“既要人工智能+,也要技能+”方向转型

2025-03-12

3月4日起,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推出“北高峰上看两会”系列策划——AI两会·七日谈。今天我们一起聊聊“AI+就业”。 扫描左边二维码带话题“#AI两会#”,把你AI生成的“AI+就业”图分享到橙友圈“我们大杭州”话题。我们将挑选10幅最佳设计图,送上精美礼品。

灵光AI设计师 晓薇

AI两会·七日谈

AI不会简单地卷走工作岗位,而是在重塑整个就业生态我们必须朝着“既要人工智能+,也要技能+”方向转型

记者 邵婷

AI浪潮来袭,在兴奋于AI带来技术赋能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担忧:AI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全球职场

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

AI会取代人类吗?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人依然占主导地位。

“科技的不断进步会带来新的机遇,我们不必太过焦虑。”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丁光宏认为,(技能人才与AI的关系)好比用锄头和挖土机挖渠,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全国人大代表、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表示:“人是最主要的。机器人做主要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人可以‘高枕无忧’。当设备出现问题时,人要去介入。”

在此背景下,如何快速适应被重塑的就业生态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认为,AI正在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虽然一些传统岗位面临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的风险,但AI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在智能制造、金融、零售业、医疗健康和教育培训等领域。

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全球职场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新创造的工作岗位1.7亿个、被替代的工作岗位9200万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CEO、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直言:“AI不会简单地卷走工作岗位,而是在重塑整个就业生态。客服、文案岗位减少的同时,AI训练师、AI伦理审核、AI设计师、AI产品经理等职业正在兴起。”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

AI会给行业带来新机遇

但AI抢不了我们的“饭碗”

在AI写作、写诗领域,相关技术就已存在。2017年,微软数字人小冰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许多读者根本没察觉到作者竟是AI。

前段时间,“故事大王”郑渊洁谈及AI写作时提到,AI仅用4秒钟就完成了一篇作品,他笑言自己写不过“AI郑渊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同样表示,人工智能写作能力强大,90%以上的写作者都写不过AI。不过,他认为,AI可以作为写作辅助工具,但最好的那1%的作品,依然需要人去创造。

“它流的眼泪是我们以往的、已有的大量的作家流下的眼泪,而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知道。”麦家说。

“作为真实的人来说,如果演一个角色,是有温度、有生命的,他流的眼泪是真实的,和AI设计出来的人演的角色肯定不一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AI会给行业带来新机遇,但AI抢不了我们的“饭碗”。

有编剧曾试图用AI创作,起初觉得很完美,“但最后他跟我说,AI创作缺少温度和感情,所有的语言都很标准,但唯独没有他的个性。”

“作家一定会被取代,我的想法是我们要去做AI干不出来的事,那就会是时代的赢家。AI唯一的缺陷就是没有想象力。我觉得未来我们的孩子最需要保护的就是想象力,是最重要的事。”郑渊洁表示。

既要“人工智能+”

也要“技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大趋势下,劳动者必须朝着“既要人工智能+,也要技能+”的方向迅速转型。

“我的学生问我,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整形涂装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金龙分享了这个问题。

“作为‘90后’青年教师,我很理解学生的兴奋与困惑,但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高端人才仍存在短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新职业、新岗位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拓。我对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

“汽车的故障诊断、个性化调色等需要经验判断的环节,正是人类工匠的技术‘护城河’。”杨金龙认为,“千人千面”的创意实现,仍需依靠人的创造性。在一些操作上,机械功能精度也还与人手存在不小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认为,解决AI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关键在于打通企业和高校两个“蓄水池”,为青年创新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建议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通过实战大赛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

两会·观察

还吃?

国家“喊”你减肥啦

食谱都帮你准备好了

减肥这件人生大事,国家开始替你操心了。这次不搞突击式瘦身,而是坚持走长期主义,你要问有多长?先来个三年套餐吧。

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提到,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深受体重困扰的你提供专业咨询。

《柳叶刀》(The Lancet)最新分析报告显示,过去30年里,全球成人(25岁及以上)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7.31亿增长至2021年的21.1亿,儿童和青少年(5-24岁)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1.98亿增长至2021年的4.93亿,预计到2050年,全球儿童和青少年肥胖患病总人数将达到3.6亿。

肥胖不是病,但真的会要命。超重肥胖会引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特别是儿童肥胖,会导致身高受限、性发育不良、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

要想控制体重,迈开腿,更要管住嘴。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食谱细化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食谱示例,并备注了食谱的“总能量”。

重点来看看杭州所在的华东地区。华东大部分地区主食以大米为主,有较丰富的湖鲜、河鲜等水产品,口味偏清淡,具有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特点。以当下的春季为例,早餐可以吃蒸山药+紫薯,配一杯脱脂牛奶;中餐建议杂粮饭,配上春笋肉片、盐水虾、紫菜汤;晚餐还可以来份清炒平菇、凉拌马兰头、豆豉蒸鲈鱼,配西红柿蛋汤等。

揭秘! 杭州六小龙聚会聊什么

《人民日报》“两会面对面”栏目请来了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在节目中韩璧丞透露:大概三周前,我们六家公司创始人聚到了一起,后来我们聊了几个小时,发现大家都在聊技术,都在聊技术的突破怎么去做。

韩璧丞说,其实我们有一个观点,我们这六家公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中国所有人的努力和信心。这一波DeepSeek的兴起,不仅让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的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让很多的年轻人开始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在中国也能做出世界级的技术。

(记者 殷军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