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来了,我国牵头制定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机器人?

2025-03-04

欢迎扫二维码,带话题“#AI两会#”,把你畅想的图景分享到橙友圈,和大家一起聊聊你的未来养老生活。

AI两会·七日谈

今天起进入全国两会时间。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日开幕,预计11日闭幕,共七天。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4日开幕,10日闭幕,也是七天。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推出“北高峰上看两会”系列策划——AI两会·七日谈。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每天围绕不同主题,走访科技企业、社区基层,采访代表委员、专家学者,一起畅谈AI眼中的未来生活。今天是第一天,我们来谈谈“未来养老”,请打开你的想象,试着用AI生成图片,看看你畅想的未来养老是怎样一幅图景。

记者 濮小燕 林建安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银发经济等关键词多次出现在产业界代表委员们准备的议案提案建议中。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综艺集团董事长昝圣达呼吁,凭借国内巨大的银发市场,将智能养老机器人产业的研发与应用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来抓,助力我国抢占机器人产业制高点,帮助老年人实现从“老有所养”向“老有优养”的跨越。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昝圣达认为,中国新标准是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国际“通用语言”标准基础上,聚焦老龄化与智慧家庭需求,形成的更具场景针对性的“中国方案”,可望加速国产智能养老机器人从“合规制造”向“技术引领”升级。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将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还能支持老年人享受独立的高质量生活。

在杭州,已经有老年人用上了养老机器人。

机器人正在接手重复性的工作

2月27日,浙江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落地滨江区越达巷92号,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

产业园“请”来的几个养老机器人,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能陪老年人下棋的机器人“胡萝卜”、帮助筛查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机器人“脑吾脑”,还有能帮忙洗浴、按摩的智能洗浴机。

“这是第一款基于大模型研发的具身养老机器人,可以替代护工日常的重复性工作,包括给老年人做心理健康检查,监测、分析健康指标,提醒护工要给老年人送药等。”骅羲科技创始人闫春秋说,作为国内第一批专门针对养老场景的机器人,它还能保护老年人的安全。比如,能防止老年人摔倒、坠床,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睡梦中的突发情况,还能无感识别老年人是否有各类焦虑倾向或负面情绪等。

骅羲科技还带来了第二代产品“灵巧手”。闫春秋介绍,它将替代护工,完成为老年人喂水、喂饭、翻身等工作,还能搀扶老年人行走。

机器人下棋厉害着呢 我输了一局

前不久,滨江区新开的一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也“请”来了养老机器人。

缤纷康养中心位于滨江区官河路1号,占地2308.59平方米,设有23间房44张康养床位。养老机器人的到来,也让老年人的生活有了更多新鲜感。

缤纷康养中心一楼大厅就站着一个迎宾机器人,能为你导航、讲解,还能和你对话。在二楼活动室内,还有一个机器人正和老年人下着棋。

陈奶奶路过,觉得新奇,也坐下来陪机器人下了一局。

“机器人厉害着呢,反应也很快,输了一局。”陈奶奶笑着说,“有机器人陪着下下棋,也不会觉得那么无聊了。”

“以发展银发经济为契机,滨江区正在尝试将养老机器人应用到养老领域。”滨江区民政局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冷梅介绍,“请”来养老机器人,主要是为了减轻护工的工作量,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情感陪伴。

机器人不光会干活 还会逗乐呢

“‘小西’,能陪我聊天吗?”

“好的,您想聊什么?”

在西湖区古荡街道嘉荷民生综合体内的为老服务中心里,机器狗“小西”已经上岗一个多月了,既可以引导老年人前往活动室,也可以帮忙运输物品、给老年人送餐、提醒老年人吃药、和老年人聊天,陪老年人散步,还能帮你查天气、日期等信息。

“‘小西’,陪我走两圈。”吃过午饭后,王奶奶一声招呼,“小西”马上踩着碎步,陪她在院子里散步。

“‘小西’不光会干活,还会逗乐呢,日子热闹多了。”王奶奶笑着说。

“爷爷奶奶们都叫它‘快乐小精灵’。它可以作为老年人的陪伴伙伴,提供情感支持和日常看护,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机器狗“小西”的到来,标志着西湖区的智慧养老服务迈出了新的一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机器人?

从标准落地到走进家庭,养老机器人离我们越来越近。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79亿元,未来五年将会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到2029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59亿元。

什么样的养老机器人,才是老年人需要的?

价格要“平民化”。

“‘养老机器人’看似前景光明,但要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消费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工商大学研究员莫远明曾说,养老机器人普及的最大难题在于成本。如何降低成本,让更多普通家庭用得起机器人,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我们公司的第一代具身养老机器人售价在59800元左右,达到量产后,市场价格也会随之降低。”闫春秋认为,“预计5年内,养老机器人将在全国普及。”

要“懂陪伴”。

滨江区民政局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冷梅和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在谈及“为什么要请来养老机器人”时,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为老年人提供情感陪伴”。

在老龄化加速的时代,老年人需要的并不是机器人,而是一个懂陪伴、会保护、能共情的生活伙伴。这就要求科技企业在生产养老机器人时,要融合技术创新与人性温度,在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提供安全保护等服务时,还找到与尊严、情感之间的平衡点。

只做“配角”。

理想的养老机器人不应取代子女关怀或护工的专业照料,而是成为家庭关爱的延伸。真正“聪明”的机器人,或许是让技术隐身,让生活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