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如林黛玉,才情似苏小小

孤山北麓的放鹤亭边 葬着明代才女冯小青

2025-03-01

记者 余夕雯

去西湖边赏梅,绕不过两个地方,一个是植物园灵峰山下,另一个是孤山后山。

孤山的梅,风雅、诗意,充满人文气息。这段时间,这里的梅花已经进入最佳观赏期,每天到这里来探梅的游人络绎不绝。

孤山名人有很多,有“梅妻鹤子”的林逋、林社的主人林启、俞楼的主人俞樾。还有一个鲜有人知的才女——明代的冯小青。

四百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孤山梅林开得正热闹,一向喜爱梅花的冯小青却一病不起,整个人憔悴不堪。孤灯下,她顾影自怜,看着请人描摹的一幅自己倚梅而立的画像,开始焚香祭奠,泪如雨下。

冯小青一恸而绝,年仅十八岁。她死后,就葬在孤山北麓放鹤亭边。记叙明清两代十余位才女故事的《女才子书》有这样的文字:“千百年来,艳女、才女、怨女,未有一人如小青者。”

出身官宦家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突遭横祸,逃到杭州寄人篱下

是不是觉得冯小青有点像林黛玉?还真有一种说法:林黛玉的原型之一,便是冯小青。但冯小青的“怨”与“痴”,似乎更胜林黛玉。

一切的根源,都因为爱情。新时代的我们可能无法共情整日以泪洗面的冯小青,但她为爱痴狂的短暂人生,又的确令人唏嘘。

明朝万历年间,冯小青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官员,母亲是大家闺秀,还曾在私塾里当女教书先生,所以对女儿寄予厚望,很重视她的教育。

冯小青自幼便饱读诗书,聪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传说,当时有个尼姑化缘经过冯府,见冯小青长得可爱,就要考考她的才学。随即,老尼姑念了一段经文。念完后,她问冯小青记住没有,冯小青点点头,一字不差背了一遍。

就在父母为女儿的聪慧开心时,老尼姑却说:“此女早慧命薄,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勿让她读书识字,也许还有三十年的阳寿。”

这样的“疯话”,冯小青的父母自然是不愿相信的,就没放在心上。冯小青仍旧每日舞文弄墨,抚琴弹弦。

没想到,过了几年,变故真的发生了。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各地战乱频发。冯小青的父亲因官职在身,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家门惨遭横祸。幸好那时冯小青在亲戚家,这才幸免于难。

之后,亲戚带着她逃到了杭州,暂住在她父亲一个朋友家。从温馨富裕的千金小姐到寄人篱下的孤女,曾经活泼开朗的冯小青,开始变得郁郁寡欢。

错付真心,西子湖畔成可怜人

红颜薄命,忧愤凄怨度余生

林黛玉寄人篱下时,遇到了贾宝玉。冯小青的身边也出现了一个她以为能托付终身的男人,杭州的富家公子,叫冯通。

悲哀的是,这个冯通是个有妇之夫。原配崔氏是个强势的女人,她心生怨恨,对冯小青百般凌辱,冯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冯小青受苦,最后无奈只得同意崔氏的要求,将冯小青送到西子湖畔,孤山的一座别业中,再也不敢去看她。

孤山虽然风景秀丽,山水相依,但在冯小青眼中,却如同一座牢笼。她被隔绝在这个世界之外,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这样孤寂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她用写诗词来缓解哀怨情绪。

冯小青这些诗词手稿,大部分被崔夫人焚毁,只有少数流传下来,比较有名的有两首,一首叫《怨》:“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没人跟她说话,她只能跟自己的影子对话。那时的她,精神应该已经恍惚。

她还曾写出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在那些冷雨敲窗的夜晚,她独自一人坐在窗前,读着她最爱的《牡丹亭》。她被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也为自己的命运而悲伤。她觉得自己和杜丽娘一样,都是为情所困的女子,可杜丽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她却只能在孤山下,孤独地度过一生。

冯小青把书中的杜丽娘视为知己,在临终之前,她效仿杜丽娘,专门请人为自己描摹真容,以祭奠自己忧愤凄怨的一生。

(下转B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