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07版)
快问快答
目前哪一项政府的服务对企业帮助最大?
杭州罗莱迪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泉:拱墅区对我们的支持非常大,一直以来我们都注册在拱墅,但是办公研发都在杭州其他区。前两年我们回归了,管委会也提供了场地,让我们作为过渡,前年也给了一块工业用地。
里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王侃:目前来讲,房租补贴的帮助非常大。我认为从建筑设计和空间设计行业来看,空间智能化议题作为一个空间场景,可以整合各种功能。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声音、音响、光环境还是机械智能化,都与整个建筑相关。
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务副总陶杨:我们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做得多的就是服务。除了空间以外,还有补贴,杭州市政府是比较积极的,也比较卷。关键在于一个真正好的想法能够出来,政府还是很支持的。
杭州思立普科技有限公司CEO常昭伟:我认为资金相关政策对我们的帮助较大。例如我们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医疗器械,这些器械会涉及到产品的检验检测以及临床试验等问题,政府提供的创新券可以减免一部分费用。
西湖机器人技术副总魏震宇:除了资金上的补贴,西湖区这边还给到了产业和渠道方面的帮助。我们公司之前是没有宣传和曝光的,在年前这段时间,我们也想拓展一些宣传渠道,管委会和区政府给了很多帮助。
囡舞鹅咪妥福科技有限公司主理人李潇俊:最重要的还是租房补贴。作为小微企业,不仅仅是活下去,还要走得更远。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政策和渠道,引导小微企业有更好的曝光度和抗风险能力。
程天科技公共事务负责人徐丽仙:我觉得对于余杭区和市里给予的政策,是无可挑剔的。无论在资金还是人才配套方面,余杭区和杭州市政府都做得非常好。
杭州市政协委员、青联委员,隐士音响(杭州)有限公司CEO、总设计师戴中天:我们在滨江区发展,“5050计划”、专精特新等政策的帮助都是很大的,同样是无可挑剔的。
如果请政府优先解决一个问题
会选择什么?
杭州市政协委员、青联委员,隐士音响(杭州)有限公司CEO、总设计师戴中天:我们的品牌正处于健康发展阶段,主要关注推广方面。采购方面,希望在政府采购指标设定的时候,能够引入外部第三方评审。
程天科技公共事务负责人徐丽仙:还是产品应用场景的搭建,这个是我们比较关注的。
囡舞鹅咪妥福科技有限公司主理人李潇俊:小微企业方面,比如项目有进展的时候,缺少转化的融资经费。
西湖机器人技术副总魏震宇:我主要关注资金方面。比如我们企业,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周期较长,企业面临长期亏损,如果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投资基金会更好。
里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王侃:我觉得需要在空间设计相关的招投标上有一个竞赛机制。比如一些城市景观广场、公共设施,甚至小到厕所、公共建筑的单元,可以为小微设计公司提供更多可能性。
浙江有鹿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浅浅: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是政府资金方面的支持,希望能够尽快落地。如果政府的资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那是非常好的事情。
杭州罗莱迪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泉:同样和资金有关,缺少资金的话,会逼着我们有些企业的部分产业不得不切割出去,留住本土企业做强做大非常重要,因为本土企业对这方面更有感情。
政府侧精准施策的思考
拱墅区:
打通校企联合一条龙的路子,做强细分产业赛道
拱墅区科技局四级调研员陈益波:我们和国内高校或者国际高校合作,企业需要什么,研究院就研究什么,头部企业+高校+政府,一条龙全部打通,做细分产业赛道的耕耘,打通成果转化的路子,未来能在我们拱墅打造出照明和生物医药产业链与集群,形成产业品牌,把细分产业赛道做强做精,是一个地方产业化集聚的体现。
滨江区:
探索创新银行贷款和担保方式,为企业融资助力
滨江区科技局副局长李丹:滨江区拥有产业基金,现在很多成长非常快的企业,都是产业基金投过的项目,银行融资这一块,我们提供了很多渠道,包括创新积分。我们也和银行做了很多探索,银行现在不缺钱,但是贷不出去,因为银行也有风险考虑,滨江的科创企业大部分是人脑加电脑,没有设备厂房可以做抵押,所以政府部门会有一些创新,比如知识产权贷、科创贷等。在贷款方面,区里有国资担保公司,可以做担保,到时候可以对接一下。
余杭区:
向企业授权评定人才的名额,实施人才流动共享计划
余杭区高层次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康平:通过“三评三定”体系,可以通过区县和各个行业部门向企业授权评定人才的名额。因为授权名额有限,所以每个条线都有自己的考虑。其次是企业积分制,它散布在各个条线上。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专精特新这样的企业进行一定的授权名额倾斜。总体来说,我们对企业自主评定给予大力支持。今年,余杭区计划推进人才授权体制,结合市里已有的授权,给企业更大的权限力度。
针对初创企业,现金流方面会比较困难。首先,我们今年开始实施人才流动共享计划,更好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高管到高校、科研院所担任“产业教授”。其次,增强企业招引顶尖人才方面,我们推出了薪酬补助政策,旨在吸引优秀人才。除了人才计划的配套外,我们还为用人单位提供了薪酬补助政策。同时,我们对整体人才创新创业也有支持。对通过评审的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3年研发期最高1200万元研发补助、300万元房租补助,通过整体打包的人才项目政策,为企业招聘专业研发人员提供了大力支持。
余杭区:
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
做好科技成果应用场景搭建
余杭区科技局副局长楼杭杰:程天科技的徐总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我们非常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从场景搭建来看,严格说是我们和其他几个部门交叉的业务,创新余杭“黄金68条”产业政策当中的第25条是场景搭建,如果有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那么我们会更多地考虑1∶1配套。
西湖区:
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计划建立机器人测试小镇
西湖区科技局副局长方小虎:刚才好几个企业老总都在讲,企业和高校两端对接资源不对称的问题。目前来看,西湖区有“科技八点半”和“西湖链链看”两个品牌的对接平台。西湖区的优势是高校多、高企多,利用这些平台,我们把高校老师请到高企去,把企业的老总请到高校去,我们为他们牵线搭桥,区里还计划建立机器人测试小镇,为企业提供帮助。
余杭区
建立平台用类似美团抢单的方案,让银行和企业对接
余杭区科技局副局长楼杭杰:其实银行在科技领域存在很强的投资冲动,很多银行希望与企业进行沟通,我们科技局建立了一个平台,类似于美团抢单的方案,如果你有需求,我们就会将需求放在平台上,银行会到这里与你沟通接单,并且将每家银行的放贷总金额和利率公示。
上城区:依托基金小镇解决融资难问题
上城区科技局副局长王华良:上城区缺乏高校资源,但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考虑产业集聚的问题,也在积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进高校资源,并对接国家级的平台。政策支持方面,上城区有着“金靴奔跑”创新创业大赛。每年有两场项目评比,还有一场是电视总决赛。会精准对接项目的落地,目前许多项目已经通过审批。接下来,我们在人才精准招引方面下功夫,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在对应解决,对于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的企业,申请风险方面,我们给予担保费,为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规模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计划建立一个5万平方米的科创孵化园,政府正在出台实行房租全额补贴政策。其中包括两个基金小镇,依托基金小镇对科技企业进行赋能,争取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滨江区:
必须能听懂企业说什么,并且拿出对应的政策服务
滨江区科技局副局长李丹:我们的创业主要是靠企业来做,高校资源是滨江的短板,所以我们正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滨江应该如何保持科技创新优势?无事不扰还是要持续落实,日常服务也要做好对接,做到有求必应,形成闭环的服务机制。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产业第一线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能听得懂企业说什么,做好对接服务。接下来继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今年我们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更多的改革,做更多为企业提供应用场景的相关工作。
AI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学习要跟得上时代步伐
杭州市政协委员、青联委员,隐士音响(杭州)有限公司CEO、总设计师戴中天:我们的教育要跟上,尤其在AI方面,和当初大家学习计算机一样,应当成为学校的基础技能。教育局给予适当资金支持购买定量的新机器人作为教学产品,让孩子们快速适应这个时代。因为教育有滞后性,时代发展过快,可能会出现人才脱节的问题。
我们不能只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量大面广的支持是需要的
杭州市科技局科技信息研究院副书记施勇峰:从创业空间到创业服务,我们始终秉持服务的理念打造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并将这个过程贯穿在整个理念中。众多小微企业初创阶段如何获得支持?我们都知道,种田需要施肥,秧插下去时也需要施肥。田里不仅有水稻,也有稗草。我们不能不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比如,宇树科技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需要少量多次的资金支持,我们不断地少量多次地提供资金支持,让它能够生存下来。我们不需要做锦上添花的事情,需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就是在创业发展阶段给予支持。杭州“六小龙”的发展,说明量大面广的小支持是需要的,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活力,争取做到细水长流。
坚持长期主义,做好持续服务
拱墅区科技局四级调研员陈益波:拱墅区成立了几个产业投资基金,引进了成长型企业、初创型企业,不断地在加强投资。未来,我们要继续完善创业生态,不管是高校的合作还是成果的转化;其次是要坚持优化我们的创业环境,除了正常的孵化外,还有科创园,会继续提供最基本的创业服务和房租补贴;第三是长期主义,久久为功,长期耕耘创业生态和创业环境,做长期主义,抛弃短期利益,引导企业符合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来享受产业政策。
杭州用好“青荷八条”
让青年人才感受贴心、舒适和温暖
杭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宋媛:无论是“六小龙”也好,还是其他潜在的科技型新锐公司也好,它们的涌现体现的是杭州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杭州聚焦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推出“青荷八条”举措。“青荷游学”方面,我们实施“万朵浪花”全球大学生实习计划,每年提供5万个以上实习见习岗位,符合条件的给予补贴,重在吸引初次来杭青年;“青荷云聘”方面,每年向全球大学生推出各类招聘活动800场,提供就业岗位100万个,重在引进青年学生来杭就业;“青荷创赛”方面,每年举办面向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赛事600场,重在招引来杭创业青年;“青荷乐业”方面,向来杭工作的应届大学生发放生活补贴,让新毕业的大学生安心工作。除此之外,还有“青荷工程”“青荷安居”“青荷礼包”“青荷对对”等服务,整个过程中,青年人才享受了杭州的普惠性政策,也感受到了城市给予年轻人的温暖。
稳预期、强信心、精服务、优生态
政策的触达面要更广
杭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宋媛:接下来,杭州还能为青年人才做什么?
首先,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稳预期、强信心,我们坚持做长期主义的政府,做好持续资金投入、政策预期稳定,呵护创新动能。
第二,我认为要精服务。杭州人才服务优势在于数字化工作起步早,基础较好,服务水平较高。接下来,我们还要拥抱AI的热潮,让AI大模型为人才工作赋能,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升政策触达面,让好的政策惠及更广大的群体。
另外,我们要继续做优生态,做“更懂企业的政府”,做优城市的商誉,政府坚持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市场在配置人才、资金、技术资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活力
杭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宋媛:今年我们聚焦的是如何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活力,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文章。怎样让教育、科技、人才的要素良性互动起来?比如,西湖机器人就依托了西湖大学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在市场上开拓应用场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创新单元里,要素汇聚起来,时间节点到了,成果就会出来。政府要做的就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有更多的定力,给予稳定的预期、信心和耐心,陪伴人才和企业一起成长。我们相信,杭州不会止步于“六小龙”,还会有大量的龙蛋正在孵化。我们要继续坚定、保持清醒,持续优化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助力新兴科技企业更多涌现、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