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崇州市(古称蜀州)赵抃塑像,他曾在此为官。 袁健 摄


一琴一鹤相关艺术作品 作者 桂建民 翟冰川 杨佳新(从上到下)

崇州琴鹤桥 袁健 摄

(上接B01版)
向朝廷推荐科考落榜的苏洵 还举荐了周敦颐等三十多位贤臣
一个修建“表忠观”,一个写碑文,两位“杭州老市长”,皆流芳百世。
苏东坡虽然比赵抃小了29岁,但两人是忘年交,情谊深厚。有趣的是,赵抃两次来杭州任知州,苏轼也是两次在杭州为官,可谓人生奇妙的交集。
按照辈分来讲,赵抃算是苏东坡的师叔。赵抃十分爱才,当年苏东坡父子三人参加科考,儿子苏东坡与苏辙都以优异成绩考取进士。父亲苏洵落榜了,但他的政论文确实写得好,文名远扬,爱才的赵抃不忍心这样的人才被埋没,便极力推荐。据《宋会要》记载,正是时任成都府转运使赵抃的推荐,嘉祐五年(1060年),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都是知恩图报的人,这份情谊一直记在心中。就这样,赵抃和苏东坡慢慢成了忘年交。
受到赵抃推荐的远不止苏家父子三人。赵抃在任期间,还举荐了周敦颐等三十多位贤臣。
赵抃第二次出任杭州知州时,还没到70岁,他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没有被朝廷允许,可是他不停地向朝廷请求。
元丰二年二月,赵抃被加封太子少保的官职之后才退休,回到衢州老家居住,当时已经72岁了。从此,他彻底脱离政治上的纷争,过起优游山林的神仙生活。
离世前两天还在杭州
死后苏东坡亲自为他写碑记
赵抃当初从杭州退休时,杭州市民纷纷挽留他。赵抃说:“六年以后我会再回来。”退休六年后,他在儿子赵屼(wù)的陪同下重游杭州。杭州市民感恩赵抃,无数士绅百姓蜂拥而来,道路拥塞。这种情况,于古于今,并不多见,苏东坡后来记载,“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
这也是赵抃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出游。他在杭州病发,回到故里衢州两天后即驾鹤西去。
这一天是元丰七年八月癸巳日。报丧的文告发布后,皇帝追封他为太子少师,谥号为“清献”。于是,后人称赵抃为“清献公”。
好友苏东坡洋洋洒洒为赵抃亲笔写下《赵清献公神道碑》,这篇文章他是用了真感情,洋洋洒洒三千多字将赵抃的一生娓娓道来,后来元人修《宋史》时,赵抃的传记多采自苏轼的这篇文章。
苏东坡一生中,只为四个人写过碑文:第一个是宰相富弼(皇帝下的命令,不得不写),第二个是司马光(司马光曾为苏轼母亲写过碑铭),第三个是史学家范镇(范镇是苏洵的铁哥们),第四个就是赵抃。
苏东坡笔下的赵抃堪称完美,“世有公像,如月在水”。这是他对这位忘年交的深情“表白”,点赞的正是赵抃明辨是非的正义和一心为民的真情;他在碑文里还写了自己对赵抃的敬意,“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而赵抃“兼而有之”。
成语“一琴一鹤”说的就是他
赵抃终其一生,历三朝为官,40多年都在外宦游,辗转大半个中国。而每每转任之时,身边只有一琴一鹤相随。
赵抃平时生活中情趣高洁,举止潇洒,家中有一张唐代雷氏名琴,还养了一只白龟,一只丹顶鹤,不论是外出访友,还是走马赴任,他都一并随身带着。
“一琴一鹤”“琴鹤家声”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如今,琴鹤堂成为赵姓堂号,琴鹤家声或琴鹤家风也常常成为赵姓人家照壁或赵氏宗祠匾额的题字内容,其起源就是这位“一琴一鹤”相随的赵抃。
苏东坡曾在《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上欣然题诗:“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千年之后,我们思及赵抃,或许会忽略他的黑脸,而最清晰的则是他留给我们“一琴一鹤”的背影。这背影虽已千古,却没有在历史的烟尘中模糊远去。高古清妙的琴声仿佛正穿越时空而来,白鹤也似载着一位一袭白衣面目黝黑的老者,翩然振翅,唳声不止。
除了琴鹤相随,赵抃还喜欢以茶会友,是杭州著名的“龙井三贤”之一,另外两人,一个是隐居龙井13年的得道高僧辩才法师徐无象,一个正是赵抃的好友、多次疏浚西湖的大文豪苏东坡。
“龙井三贤”佳话千年流传
辩才移居风篁岭上龙井村的寿圣院后,他选择在狮峰山麓,开始了种茶生活,以茶为伴,研读佛经,过着隐士般的生活。龙井茶因辩才而得名,后人称他是龙井种茶的开山鼻祖。苏东坡与辩才的故事非常有名,龙井山脚下的过溪亭正是他们友情的见证,两人常常煮茗论道,情谊深厚。而赵抃与苏轼,也是从祖辈传下来的莫逆之交。
元丰二年春,赵抃在归隐前游览南山,夜宿龙井,与辩才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谈。在元丰甲子年,赵抃再次来访,留下了龙泓亭茶诗,辩才也以和诗回应。两位文人墨客的交流,留下了诗词佳话。
为什么赵抃能够和苏轼、辩才法师一同被后人称为“龙井三贤”呢?不仅是因为他们友情深厚,更因为他们都是贤能之人,为当时的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辩才法师天资聪颖,好学精进,学识渊博,25岁就开始讲法,让上天竺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丛林;赵抃多次治理杭州,取消各类弊政,微服出访做基层廉政监察,在饥荒期间以工代赈,救活了许多饥民;苏东坡的事迹我们就更熟悉了,他救治灾民、修堤建闸,也疏浚西湖、建造苏堤,塑造了杭州的重要地标。
在杭州人的心中,龙井是茶,茶就是龙井。“龙井三贤”辩才、赵抃、苏东坡,应和之间是诗,寄情山水的是茶话。
南宋时期,杭州风篁岭上的寿圣院更名为广福院,为了纪念这三位贤者,特别设立了供奉三人的“三贤祠”。祠堂内供奉着赵抃、苏东坡、辩才法师的塑像,供人瞻仰,传递着他们的君子之交精神。
如今,寿圣院早已成了残垣断壁,三贤祠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辩才、赵抃、苏轼“龙井三贤”以茶会友的佳话,却如同飘香的龙井茶,千百年来,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