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藏在眼镜里,通过戒指来翻页 轻松上手,你也能成为机器人“医生”

余杭启动未来产业“未来攀峰”行动 解锁更多“未来场景”

2025-02-20

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 余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戴AR眼镜上台

零零科技的哈浮飞行相机

记者 周辰璐 余杭微融圈 徐颖 谭琴

未来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想象。

脑机接口、虚拟世界、机械外骨骼……科幻电影中那些曾被视为天马行空的构想,在今天逐步成为现实。2025年开年,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聪明”的DeepSeek火爆全球,“未来”二字,越来越触手可及。

昨天,“浙江经济第一区”以“未来”之名,举行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启动四大未来产业赛道“未来攀峰”行动、推出未来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68条”……大会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更宽广的未来。

发言稿藏在眼镜里

“作为工程师,这是我第一次在政府会议上发言。”首次登台的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非常紧张”。他没有带演讲稿,只戴了一副AR眼镜,他的发言稿,就在眼镜里,翻页就通过手上的戒指来完成。

“这应该是AR眼镜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大会上,这一刻,非常值得纪念。我也非常想告诉大家,这代表着全球最先进的科技。”祝铭明说,这副仅重49克的眼镜,还能实现实时翻译、导航,具备AR功能。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产业创新的“主角”。

会场外,50多家余杭企业结伴带来了未来感十足的科技产品“镇场”。

申昊科技的“机器狗”穿梭在人群中,正在执行安保巡检任务。

“机器狗不仅能快速侦测现场的安全,还具备自动避障、实时视频回传等功能,堪称智能安保的先锋。”申昊科技展位负责人说。

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正在帮助残障人士灵活、流畅地写下毛笔字。戴上新一代的仿生手,可以实现“手随心动”,帮助残障人士通过“意念”完成书法、弹琴、打字等精细动作。强脑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智能仿生手计划在今年实现量产。

零零科技带来了最新的哈浮飞行相机。“这款飞行相机搭载了10多种运镜模式,可以跟着手掌起降跟拍,平时藏在口袋里,打开就能拍。”零零科技行政副总张金娥说。

用祝铭明的那句话说:这些企业,“都代表着全球最先进的科技”。

余杭飞了1万多公里去波士顿“请”人

“在余杭,我们看到了强劲的创新活力,以及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这种信任和支持,坚定了我们在脑机接口领域深耕细作的决心。”昨天,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璧丞,上台“表白”余杭。

“当脑机接口技术还鲜为人知时,余杭的招商人员飞了1万多公里,来美国波士顿找到了我们。”韩璧丞说。

2018年,杭州未来科技城考察团从美国波士顿,将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博士生、神经科学和脑机接口领域专家韩璧丞“请”到了杭州。

余杭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让他下决心将企业总部从美国搬到了余杭。在这里,强脑科技开启了脑机接口产业化。

2018年12月,强脑科技正式注册成立,入驻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目前,强脑科技已组建起一支涵盖脑科学、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研发团队,拥有220余项脑机接口领域核心发明专利,技术应用领域涵盖残疾人康复、神经调控、助眠舒压、高等教育等多个方向,产业化进程走在了全球前列。

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左上臂缺失的中国游泳队队员徐佳玲,戴着来自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高擎火炬,点燃了主火炬。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话,点燃了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创业热情。目前,余杭区的经营主体已突破30万家,人才总量超过45万。

你也能成为机器人“医生”

余杭的这场会议,是一场“全城未来总动员”。

700多人的主会场,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家实验室负责人、金融机构代表、高质量发展杰出贡献企业代表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创业人才代表包括“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浙江今年首家A股上市企业思看科技等公司的创始人,都来了。

余杭以“未来”之名办会,集全城之力,打开“未来”。

会上,余杭首次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四大赛道置于同一坐标系,启动“未来攀峰”行动。

余杭如何实现数字经济二次攀峰?

“数字经济是余杭现代产业体系核心,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才能攀峰。”余杭区相关负责人回答。

大会现场,10个创新项目签约落地未来科技城。

杭州青石永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项目,针对难治性重症抑郁的脑深部刺激器,成果来源于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计划将脑机接口技术融入高端医疗设备,对抗重大脑部疾病;杭州学无际机器人有限公司

的EvoData一二数据服务标准化系统平台,成果转化自机器人创新中心,将建立一个机器人的数据服务标准化系统平台,让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轻松上手,成为专业的机器人“医生”。

“这10个项目来自人工智能、未来医疗、脑机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都是余杭布局未来产业生态的先锋力量。”未来科技城产业发展部科长刘鑫说。

每年发放最高5000万元“模型券”

“2006年,我来余杭创业,2011年,研发出了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凯美纳,打破了进口靶向药的垄断。但是,那一年,企业的钱袋子瘪下去了。尴尬时刻,余杭雪中送炭,帮企业渡过了资金难关。如今,凯美纳已服务70多万晚期肺癌病人,累计销售170多亿元。”这个“老故事”的主角,是瑞普晨创(贝达药业)创始人兼董事长丁列明。

余杭的攀登路上,企业是主角。

会上,余杭迭代升级了3年前发布的“黄金68条”产业政策,为同行的攀登者送上了一系列大礼包。比如,每年安排最高5000万元“算力券”资金,加大力度支持企业购买算力服务;每年发放最高5000万元“模型券”,降低人工智能模型应用成本。

“挺激动的。”蓝芯科技副总裁郑超说,政策发布时,他一直在忙着拍照。

去年,蓝芯科技推出了全球首款“纯”视觉类人形机器人“威宝”,今年,企业计划推出第二代机器人,能像“具身员工”一样接待客人、提供简单的清扫服务。

“新‘黄金68条’关注各行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需求和要素保障,初步预估整体的财政支持力度至少提高了10%。”余杭区财政局企业科科长汪钟洪说,近3年,余杭每年兑现政策资金都在100亿元以上,“企业和政府双向奔赴,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