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杭州晴雨录 杭州织造还要上报农作物生长情况

甚至帮康熙搞了个菩提种植试验

2025-02-16

(上接A03版)

清代杭州晴雨录均由杭州织造上报 除了雨雪,还有雷电风雾的记录

为什么清代杭州会有这么详细的逐日天气记录?

早在秦代,我国就已经有要求全国各地上报雨泽(即报雨水润泽田地情况)的制度。其后汉代到宋代,报雨泽制度还要求报雨后锄头挖土测湿土深度,下雪则报地面积雪深度。康熙年间,皇帝对直隶、河南和江浙产粮地区更是要求及时上报雨雪奏折。另外,康熙帝还要求北京、江宁、苏州和杭州等地按时上报晴雨录。据《杭州晴雨录(1723-1773年)》一书内容,清代的杭州晴雨录均由杭州织造密折奏报,每月由织造府家人递送到京,转呈皇帝。

晴雨录可以说是雨泽奏报的升级版,是一种更为细致的气象记录,也是我国唯一能见到的较系统的古代气象观测记录。晴雨录需要有人日夜值班,逐日按照十二时辰,一天中以子时为起点,亥时为终点,记录各种天气现象,除了雨雪的细致记载,杭州晴雨录中还有“雷电”“动雷”“闪光雷”,以及阴晴、风向风力、雾、日出和星、月的记录。

麻碧华说,杭州气象仪器观测记录始于1911年,因长期战乱,其间中断过多次。据研究,清代杭州织造就在涌金门到吴山一带,其观测结果也大致代表这一区域的气象状况。这个观测点距离现在的馒头山杭州国家基准站较近,晴雨录以及后期杭州雨雪粮价折、雨雪分寸折的收集和整理,可将杭州气象观测序列延长至300年前,从而可以了解1723年以来300年间的杭州气候变化,这将是研究杭州长期气候变化的一份宝贵资料。

杭州织造孙文成由曹寅保举

他还有一重身份:皇家耳目

为何负责记录整理杭州晴雨录的不是当时政府的气象部门,而是杭州织造?这就要说到杭州织造的另一重身份:皇家耳目。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孙文成经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保举任杭州织造,孙文成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准备迎接康熙南巡。据《杭州府志》记载:“织造孙文成,启涌金水门,引水入城内,河广五尺,深八尺,至三桥转南,又折而东至织造署前而止,备南巡御舟出入。”为了接驾孙文成专门挖了一条河,方便康熙直接坐船往来西湖。虽然第二年康熙南巡住在孤山行宫,但这段记载,恰与小说王熙凤口中“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接驾)”相吻合,这也是后来红学专家推测《红楼梦》里王家的原型正是当时杭州织造的理由之一。

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与康熙既是主仆,又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而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嫁与曹寅为妻。自此,江南三织造成了康熙的亲信包衣,也成为了皇帝了解江南地区官风民情的耳目。

康熙准许江南三织造专折奏事,于请安折内附陈密奏,也就是说,在请安折之外,孙文成还有专门说正事的专用折。这就使得孙文成等人拿到了一纸密折直达皇廷的特殊“VIP通道”,省去了“OA系统”一级一级审批的繁琐,而且更具有保密性。

孙文成负责杭州晴雨录的奏报,那这项工作的实际观测者是谁呢?麻碧华说:“关于杭州晴雨录的观测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有一条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档案值得关注。这条由杭州织造申祺奏报的奏折中,明确晴雨录的呈报者是杭州织造的司库。”

杭州织造独门绝技“蝉翼纱”

贾母严选的林黛玉窗纱料子

当然,杭州织造,就是红门局,本职工作还是负责皇家宫廷的衣物织品。杭州织造是专门给朝廷、官员做“高定”服装和丝织品的皇家御用“服装厂”,织染绸缎,制作凤冠龙袍、纶巾缎靴……皆出于此。

“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早在唐宋时期,杭州丝绸已称妙江左;明清之际,杭州丝绸业更是机杼甲天下。当时的江南三织造各有特色,苏州织造擅长缂丝,江宁织造的绝技叫“天衣无缝”,杭州织造的绝技叫“薄如蝉翼”。

杭州织造主打产品“杭罗”,特点就是轻薄柔软,这种自带“冰镇降温”效果的杭罗,最适宜制作夏季服装和衣物里料,最绝的产品名为“蝉翼纱”。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众人商量着要给林黛玉潇湘馆换窗纱,曹雪芹还借贾母之口笑话了王熙凤,连蝉翼纱的正经名字都不晓得:“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最终由曹母严选了这款银红的料子,替林黛玉糊窗子。

杭州织造还要上报农作物生长情况 甚至帮康熙搞了个菩提种植试验

管理杭州织造的孙文成,在工作上可谓踏实敬业。他将杭州织造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并没有出现曹頫接手江宁织造后缎匹质量粗糙轻薄,石青缎褂落色等纰漏。杭州晴雨录在四地晴雨录中也算是最为详细的,北京晴雨录(即钦天监奏报的晴雨录)虽然持续时间最长,但记载最为简洁。江宁晴雨录风向记载四个方位,一般不记夜间天气现象,降水的起讫时刻记载较模糊。苏州、杭州天气记录较为相似,但在风向观测记录上,杭州记载8个方位,苏州只记载4个方位。

除了天气情况,孙文成给康熙的奏折里还会报告杭州粮价和当地主要作物的生长情况。据《杭州晴雨录(1723-1773年)》书中考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二月,孙文成开始奏报杭州粮价,并于次年二月起,在每月一次的粮价奏折中,增加了当地主要作物的生长情况报告,如麦子、蚕豆、菜籽、水稻生长期状况。关于孙文成奏报的有关杭州的雨情奏折,前后共有59份。这些雨雪粮价奏折,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作物生长期气象分析报告,也是目前发现的杭州最早的农业气象情报月报。

此外,喜爱搜集奇花异卉的康熙,还令孙文成搞菩提种植试验。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杭州织造署有菩提树,大小八株,唯一株结子,此圣祖(康熙)遗爱也。”孙文成对菩提树的生长、种植情况定期汇报,甚至制作了生长状况模型呈送御览。

孙文成喜欢和康熙“尬聊”

还因迟交晴雨录被“老板”大骂

这些年,孙文成还成了历史爱好者眼中的“网红”——有网友发现,他酷爱跟皇帝“尬聊”,时不时就递个奏折给皇帝请安,折中别的没有,单问一句:“皇上您好吗?”皇上也经常是复读机式地答复:“朕很好。”由于请安奏折太多,皇帝都被搞糊涂了,有一回孙文成说,这是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请皇上过目。皇上开始来了个已读乱回:“朕很好。”这么多请安奏折,被网友们戏称为“垃圾奏折”。

孙文成也曾因为工作报告写得不够严谨及时,被老板骂到狗血喷头。比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只顾着请安的孙文成,晴雨录积压三个月都没有上报,被皇帝批评了一通,大致意思是,不知道你都在忙什么,领导交给你的这点任务都拖了几个月,别提其他事情了。之后有一次也是因为晴雨录迟报请罪,孙文成说自己确实错到离谱,无言以对,只能给皇上磕一万个响头,康熙看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磕一万个头得要好几天,你嘴里还有没有实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报四月杭州粮谷时价时,由于只写了粮价,麦子收成,菜籽、蚕的情况只字未提,被朱批:“观此,连尔家奴仆亦不如。”

有人说孙文成是个“背时鬼”,也有人说他可以算“有福之人”。毕竟雍正上台后雷厉风行地开始了官场整顿,先是苏州织造李煦因为经济上的亏空而获罪,后曹頫又被撤职受审、抄查家产。相比曹家、李家,此前经常被“领导”破口大骂的孙文成,最终在七十多岁,因为“年已老迈”解任杭州织造,光荣退休。

旧时红门局梅花也是一绝 住在这里的不乏社会名流

别看如今红门局只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巷,历史上这里曾经气派辉煌,有赏梅赋诗的风雅,也有弄堂里的烟火日常。

明永乐二年(1404年)一扇朱红的大门开启了红门局皇家“服装厂”的高光时刻。当时织染局规模宏大,“堂宇共百余楹,丹漆藻绘”,“东至西河街,西至运司河街,南至藩司墙,北至后台桥河一带”,也就是说除了今天东起定安路,西至劳动路,红门局更是南通吴山脚下,北至涌金门一带。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在原明织造局旧址上重建杭州织造局。到了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杭州织造局设机600张,机匠1800名,另有摇纺、染匠、挑花及所管高手匠530名。

旧时红门局梅花也是一绝,花间意趣,伴着轧轧机杼声,不少文人雅客留下了打卡红门局赏梅的“朋友圈文案”,“轧轧鸣机处,谁栽百本梅?”“不带寒酸气,偏邻锦绣堆”……

历经明清两代的杭州织造,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民国年间,这里逐渐变为民居,盖起了花园洋楼别墅,还有着石库门里弄诚仁里。住在这里的不乏社会名流,比如国画大师潘天寿、吴茀之、吴山明等在这里居住过。据说当时吴茀之住在二楼,从画室往南窗外眺望,便可以看见风光秀丽的吴山,所以他就把这间画室命名为“看吴山楼”。吴山明刚到杭州时,就住在吴茀之先生楼下,他小的时候常到吴茀之先生家里玩,诸乐三和潘天寿也经常来串门。当时的红门局也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附近豆腐店、糕团店、酱园店、南货店等一应俱全。

如今路过银泰百货西湖店西南侧,你是否留意过一根高高的石柱?民国二年(1913年),诚仁里二弄南折东接的浙江陆军测量局在此埋设一个铜铸原点,以此测量标志为坐标原点,测绘全省地形图,20世纪90年代延安路南段建设,在这附近的红门局诚仁里消失,红门局北原有三桥址河下、福寿桥弄,亦在旧城改造中消失。只有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紫薇园坐标原点”,仍旧是确定和测绘杭州城每寸土地的基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