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给康熙、雍正做龙袍 一边日夜值班记录杭州天气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 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2025-02-16

花港观鱼魏庐,“杭州织造”匾额。

1867年的《浙江省垣坊巷全图》中,清晰标注了红门局。

红门局路东段

杭州织造局原址就位于红门局路一带,这里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别墅。

千百年来,阴晴雨雪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绪。 本版摄影 记者 陈中秋

记者 孙蒨

1723年的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

这一天,是刚登上皇位的爱新觉罗·胤禛改用“雍正”年号的第一天。

对于远在江南的杭州来说,不管年号如何改,大年初一总归是忙碌喜庆的日子,民间忙着敬喜神、拜年、糕粽同食等各种讨好彩头的活动。就是天气不太好,刮的是北风,下午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不过,第二天上午,雨就停了,晚上还能看到星星。

300多年前的杭州天气,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这些气象资料来自清代的杭州“晴雨录”,康熙年间,皇帝要求北京、江宁(现南京)、苏州和杭州等地按时上报“晴雨录”。有意思的是,负责记录整理杭州晴雨录的不是当时政府的气象部门,而是由杭州织造密折奏报。

杭州织造局一般称为杭州织造,因为其官署红漆涂门,又俗称“红门局”。如今的杭州,西湖银泰北侧,有一条小巷,穿延安路而过,东起定安路,西至劳动路,巷子的名字就叫红门局路。这条巷子拢共不过四五百米,一路曲曲折折。延安路西边的半条巷子,能看到几幢民国时期的别墅,低调地栖身于这一片的居民楼之间,这一带就是清代的杭州织造局原址。

300多年前,这里一边忙着为皇室贵胄准备高奢丝织品、掌供御用袍服,一边兢兢业业日夜值班记录着杭州天气。

冰雹、雨夹雪等都有 一份来自清代的杭州气象记录

由杭州市气象局气象史专家麻碧华等编著的《杭州晴雨录(1723-1773年)》一书中介绍,根据史料分析,杭州晴雨录实际奏报的开始时间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停止奏报时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前后持续近66年(康熙期间的记录迄今为止未发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杭州晴雨录,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时间跨度是从清雍正元年(1723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前后共51年。

如今的杭州人,每到冬天,盼望的自然是像模像样地下一场雪。两三百年前,清朝时杭州下雪的次数多吗?翻一翻杭州晴雨录的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农历十二月,杭州的一场雪一连下了4天;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下了7场雪,其中光十二月就有5次;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二月,杭州下雪日数共有10天。

除了记录下雪的天数,在51年的漫长记录中,关于雪的记载还有“小雪”“微雪”“大雪”“略雪”“雨夹雪”,以及大量“雪雹雨”“雪珠雨”“微雪雹”“微雪珠”等字眼,据气象专家分析,这可能是指冬季伴随雪一起降落的冰粒或霰。

乾隆十七年(1752年)杭城的那场大雪的雪深也被记载了下来:“西北风,子时雪起至卯时止,积厚五寸有余,晴,夜有星。”可见当天的积雪深度达五寸(约170毫米),按照现在的标准可以算是一场暴雪了。

(下转A04、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