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女士妹妹被抬上船,送去普吉岛的医院。

昨晚9:02,钟女士网上发帖并配文:元宵节快乐!爱你的你爱的,我们在一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现场进行按压急救
记者 汤晨琛
前天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这是我们来泰国普吉岛的第七天,也是我妹妹发生溺水的第六天。这边的医生确诊妹妹已经脑死亡了,在ICU靠着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体征,但我还是没有办法放弃……
昨天中午,记者联系上发帖网友钟女士。她说春节后几天,她和女儿还有妹妹一起去泰国普吉岛旅游,原本计划放松一下心情,完全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意外。
第一次参加浮潜妹妹很兴奋
“2月4日,我、我女儿和我妹妹一起从江西来到广州,坐飞机前往普吉岛,到达是当地时间2月5日上午9点,入住酒店后,我们在卡伦海滩玩了一会儿。”
钟女士说她和妹妹商量后,在某平台订了2月6日的周边一日游,其中包括皮皮岛、蛋岛等行程。
“五年前我和妹妹来过一次泰国,那时我还怀着孕,没参与海上项目,这次也想体验一下。2月6日早上,船务公司来接我们,到码头已经10点多了,休整过后登记了护照信息,也签了旅游保险,就和其他游客一起前往蛋岛。那边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泰国人,有个会中文的向导给我们介绍了游玩项目,其中就包括了两次浮潜。”
钟女士说,在前往蛋岛的船上,向导给他们发了饮料,进行了一些安全宣讲,比如浮潜的时候要穿上救生衣,不要去深水区等等。
“我们坐的那艘船上有二三十人。我的视线范围内,3个小孩子都发放且要求穿上救生衣。可在给成年人发放浮潜设备的时候,面镜和呼吸器都是有的,安全宣讲中提到的救生衣却没有主动发放,需要自己去和他们说。”
钟女士说妹妹会游泳,她不会。尽管自己不参加浮潜,还是向工作人员要了一件救生衣,放在沙滩上。中午12点左右,船靠岸了,她和妹妹一起来到浮潜区,相互拍了照片。第一次参加浮潜项目的妹妹很兴奋,没有要救生衣,浮潜了一会儿回到她身边,说看到了珊瑚,问要不要一起去。钟女士犹豫了一下,考虑到要带孩子,就没有一起。
“我女儿5岁,深的地方没敢带她去,我和她在海水到膝盖的地方玩。妹妹是到远一些的地方,但还是在浮标圈起来的位置活动,在比较深的地方,海水可以到胸部。”
钟女士说,当时妹妹整个人俯趴在水面,她能看到妹妹的后背、后脑勺以及呼吸器的管子。“像这样的情况,除非靠近或者有专业知识,不然很难判断她是正常浮潜还是出事了”。
出事当天下午医生宣布脑死亡
钟女士说,中午12点25分,她看到自己乘坐的快艇靠岸,周围游客变少,想找妹妹,却在海里没看到她的身影,打电话也无人接听。和女儿回到游船附近,看到妹妹正躺在船上,旁边围着许多人,有工作人员对她做着CPR(心肺复苏术)。
“我是后来通过别人发给我的视频和图片才知道,妹妹当时溺水了。中午12点20分左右,几个附近的外国人发现妹妹不对劲,用摩托艇把她从海里带出来,先在沙滩上做了一段时间CPR,后面才转移到船上。旁边游客也帮忙打了当地的急救电话,但是乘船回普吉岛还需要二十多分钟,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无力。”
钟女士说当时自己十分悲痛,哭喊着“那个是我的妹妹啊”,当地的向导一直拉着她,不让她和女儿上船。后来这艘船开走,她和女儿坐后一班船回到普吉岛。
“之后我问向导,向导告诉我,做急救的时候,妹妹还睁开眼睛吐了几口水,后面又失
去意识了。我还了解到,CPR开始了就不能停,但是在转移过程中其实很难保持一直做,之前从沙滩运到船上停过一次,他们把我妹妹送到普吉岛岸边的时候,救护车还在路上,他们便把妹妹又送到船务公司的车上,其间也是没有做CPR的。”
2月6日下午2点半,钟女士和女儿来到当地医院急救室门口,妹妹正在里面抢救。过了一会儿,医生宣布了“脑死亡”。
“我告诉了其他亲戚,他们也过来了,这几天一直在互相照顾。我好难过,真的不愿意接受,前几天妹妹是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心跳和脉搏,这两天没有靠药物,还是有一定的生命迹象,我不愿意放弃。医生的意思是,虽然患者心跳脉搏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最终极大概率就是死亡。明天我们打算再做一个脑部CT,看看情况怎么样。”
钟女士觉得,泰国这边对于这种浮潜项目的预警也不是很够。比如船上没有急救设备,景区没有安全警示,急救人员专业素养不一……在宣传不到位的情况下,游客们对于浮潜的认识不够,一旦放松了警惕,特别容易出事。
提起妹妹,钟女士始终都在哽咽:“我现在反应过来,其实向导当时也没讲清楚浮潜的具体操作和危险性。如果讲过的话,我们心里也会敲响警钟。我也很后悔,当时只顾着带女儿,没有过多注意妹妹。
“检查妹妹手机的时候,除了看到她的自拍照,还看到了她在水里浮潜的时候,拍了我女儿玩水的照片和视频。和我一样,她也很爱我的女儿。”
看似没有门槛的浮潜
为什么频频出事?
今年1月中旬,一名中国公民在夏威夷浮潜时溺水死亡,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提醒领区中国公民,海岸海水环境复杂,涉水活动存在风险,务必注意涉水安全。
去年10月13日,28岁中国男子谢先生在马尔代夫参加浮潜项目时不幸溺亡。与谢先生同行的徐女士说,涉事浮潜活动是由一家民宿组织的,民宿经营者是一对来自中国的夫妻,提供住宿、餐饮、海上活动“一条龙”服务。
徐女士质疑民宿负责人没有尽到保障游客安全的义务。游客下水前也没有通过充分培训。
去年1月5日,31岁中国男游客在泰国攀牙府斯米兰群岛国家公园海域浮潜时溺水身亡。
据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馆消息,马尔代夫地处印度洋,水情和天气复杂多变,医疗条件有限。2024年共有11名中国游客在马不幸溺亡,另有2人失踪。2人严重溺水后经抢救生还,1人被鲨鱼严重咬伤。
浮潜就是佩戴防水面镜和呼吸管,穿救生衣在水面漂浮,面部埋在水下观察海洋景观。和深潜不同,浮潜不要求考证、不需要游泳技能,看上去没有门槛,连儿童都能参与。也正因为门槛低,浮潜出意外的频率甚至比深潜更高。
中国驻泰国使领馆曾发文提醒中国公民参与浮潜项目须注意加强安全防范:谨慎参与浮潜活动,不会游泳或没有浮潜活动相关经历,务必谨慎参与。浮潜前务必认真听取教练及工作人员介绍,进行必要培训,确保熟练使用呼吸管换气,穿好救生衣再下水……
从过往事故案例看,船员是否尽到安全教育的义务,船上是否有充足的救援设备,是事故调查的关键。
中国自由潜水男子静态闭气纪录保持者杨光教练说,人在游泳池里和在海水里完全是两个概念。海洋潜水需要专业培训,浮潜同样需要一定的培训指导。
“老百姓参与比较多的叫做浮潜,在水面上戴着面镜和呼吸管,还有救生衣,最重要的是要有救生衣……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浮潜是有课程的,面镜和呼吸管的使用方法和游泳眼镜的使用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特别平静的海域如果不会用呼吸管,很可能在紧张慌张的情况下,不断把海水吸入到肺里,非常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