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其爸爸去世近十年,想爸爸的时候会打开以前的聊天记录或者去看看爸爸的朋友圈,最近却找不到爸爸的微信了。其努力找到唯一一条爸爸评论过自己的朋友圈,看到爸爸的备注变成了初始昵称,这让网友觉得崩溃,“哭到停不下来,我和爸爸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
该网友发帖后,在评论区回复其时称,上述帖文被微信工作人员看到了,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网友试着帮忙找回,但网友爸爸账号已经被回收,一旦被回收就无法找回了,不过网友还是很感谢工作人员。
也有不少网友发帖称,发现长期未用的微信账号被回收。
记者联系腾讯客服询问什么情况下微信账号会被回收?
客服回复称:如果账号长时间未登录,系统会根据该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回收处理。被回收后账号无法恢复使用,账号的所有内容(包括朋友圈内容、头像、个性签名、微信号等)都会被清空。若您的微信与被回收账号是好友关系,聊天记录会继续保存在手机本地。
记者询问“账号长时间未登录”具体是指多长时间,客服未进行具体回答。
为了防止微信账号被回收,应该注意什么?客服称:“为避免账号回收对您的生活带来不便,建议您定期登录微信账号,保持账号活跃状态,同时定期将重要的视频、图片、文件等内容备份到外部存储设备(如U盘、移动硬盘),以确保数据安全。”
记者还注意到,微信安全中心还曾发文回应有关“微信号被回收,钱不退?”的问题。微信官方回应,不管账号状态如何,用户的钱还是用户的钱,“账号回收是指微信号新注册后,在一段时间内(一般是数月)没有登录使用,同时也没有财产,那么这个号很大概率会进入回收流程,节省资源消耗。而且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账号里面有财产,是不会进入回收流程的。”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金鱼草:数字资产确实也是资产,遗憾的是,网络账号的所有权并不属于用户,而是属于平台,用户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平台可以随意处置账号。
筱雅悦园:不要因为这些有的没的太在意,这种想念放心底就好,与其在意留言和点赞 还不如翻出来曾经的旧物呢。
有点路懵:根据祭祀规律,三代能有思念,已经不错了。而且作为生者,如有想法,可以用备份、截图等方法,留下逝者相关信息。逝者的数字遗产,常留也不现实。所以,法律规范下,逝者数字遗产保留30到50年。过期自动回收销毁。
有媒体评论说,这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它的背后更牵涉个人数字权益、用户情感寄托、平台治理等复杂议题。呼吸的停止是人肉体的死亡,不被人追忆和提及则是人精神的完全寂灭。就此而言,数字遗产对逝者近亲属而言,是“仅有的联络方式”,具有极大的情感价值。用户故去后,为其近亲属提供一条便捷的获取“数字遗产”的技术通道,应当成为平台的一项人性化制度。即便要回收账号,也不妨事前增强提示功能,以便近亲属复制存储——相信这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来源:红星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