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过大年③

从大运河到银河系:2025新春假期,与科学的星辰大海共享悦读之乐

2025-01-26

记者 翁丹妮

当春节的喜庆氛围弥漫在每一个家庭,当传统佳节与现代科学碰撞出火花,浙江省科协联合都市快报推出的“科普过大年”系列专题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个奇妙的科学天地。从绍兴到衢州,我们的脚步踏遍了科普研学的角落;从科技馆内的互动体验到家中的温馨共读时光,这个特别的假期让科学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的乐趣。

无须昂贵的实验设备,也不必依赖专业的教师指导,一本好书就能开启孩子们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他们可以在文字间自由探索,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每一页都是一次新的冒险,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等待着他们去发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携手多家单位,精心策划并推出了这份充满智慧与乐趣的青少年寒假科普书单。这份书单巧妙地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度,覆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同时紧密贴合最新科技趋势,确保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

让我们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年里,共同翻开这一页页精彩的科学篇章,迎接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一起阅读“科学”,一起成长!

《伟大的中国大运河》

内容简介

以大运河沿岸18座城市为线索,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为依托,围绕河段演变、城市历史、地貌建筑、水利科技、经济民俗、文化遗产等主题,捕捉每座城市与运河演进的时空互联。

作者简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大演化:38亿年地球生命奇迹》

内容简介

全书根据地质年代、生命演化的重要节点等分为九个章节,从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讲起,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三个维度展开,全面地梳理了生命从细胞到原核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非人类到人类的整个生命系统的演化史。

作者简介

尹烨 华大集团CEO,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学博士,基因组学研究员,科普作家。已出版《了不起的基因》和《生命密码》系列、《趣解生命密码系列》。

《宇宙在你眼中:

一场微观世界的旅行》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引进自美国、以超级写实主义的画风科普人体内部微观世界的图画书。绘本大奖凯迪克奖得主陈振盼在这本科普图画书中将展现一场“不可能”的旅行,从一个孩子的眼睛,穿越进神秘的人体内部。随着翻页,细胞、分子、原子、夸克……浩瀚如宇宙的微观世界在读者面前铺开。

作者简介

陈振盼 首位以科普图画书斩获凯迪克奖的华裔图画书创作者,2022年凯迪克金奖、纽伯瑞银奖双料大奖得主。

“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丛书

内容简介

丛书包括《小到无穷小:给孩子讲微观世界》与《大到无穷大:给孩子讲浩瀚宇宙》两册,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引领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奥秘。不仅涵盖了纳米材料、原子核、电子、光子等微观世界的知识,也包括了世界上最高的树、最高的建筑、飞机飞行的航线高度,以及月球、火星、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等宏观世界的内容。

作者简介

郑永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卡尔·萨根”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成员,主要从事太空探索与科学教育研究。

寒木钓萌(本名许仁华)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微观世界历险记》《数学西游记》等,著作入选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魏博士的天气科学绘本

(第一辑)(全5册)》

内容简介

本套书共5册,主题分别为云、光、雨、风、雾,如同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引导孩子走进千变万化的天气世界,探索神秘的自然现象。让孩子们在欣赏精美插图的同时,也能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

作者简介

魏科 博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代表作品有《当世界变得不一样》,译作《地球气候简史》等。

《海错图笔记青少版2》

内容简介

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作者张辰亮(无穷小亮)抽丝剥茧地鉴定、解读书中所绘的海洋生物,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案一样,写成了“海错图笔记”系列4本书。

作者简介

张辰亮 《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微博@博物杂志运营者。

《并不是长得像人,才叫机器人》

内容简介

《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丛书,是一套中国科学家群星写给中国青少年的科普读物。《并不是长得像人,才叫机器人》是这套丛书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分册。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史,可以领略人脸识别技术的进化与音频智能的崛起,还可以探索人工智能在游戏、医学和绘画方面的惊人能力。

作者简介

编者 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 知名科学文化演讲品牌,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邀请来自各领域的嘉宾登台分享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

在人工智能时代

我们为什么 还要读书?

郑永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卡尔·萨根”奖获得者、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如果让我划分图书种类的话,我会将其分为故事类文本和知识类文本。研究发现,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知识类文本和故事类文本的阅读比例应分别为3∶7、5∶5和7∶3。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逐渐减少故事类文本的阅读,增加知识类文本的阅读。

故事类文本宛如一条流淌着情感和人性的河流,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吸引着读者的心灵;相比之下,知识类文本则更像是一座静默的知识宝库。尽管它不以戏剧性的结构或人物形象为卖点,却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与方法。通过这类文本的阅读,我们可以学到这些宝贵的财富。

深入理解知识类文本的价值,意味着超越单纯的知识吸收,转而关注知识产生的过程。这不仅是了解前人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发现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自身的思考能力,学习如何质疑、分析并最终创新。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正是当前AI技术所欠缺的。虽然AI能够处理海量数据,从中找出模式并作出预测,但它缺乏创造新概念和理论的能力。例如,即使面对苹果落地的现象,AI也不会像牛顿那样洞察到万有引力的存在,进而提出改变世界的物理定律。

当谈到AI的工作原理时,我发现其看似无所不知的背后,实则是基于已有信息的学习和模式识别,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创造性。AI写作的过程更像是根据概率生成语句,反映的是多数人的表达习惯,而非原创思想的诞生。因此,在这个被算法包围的世界里,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创新性和创意性显得尤为珍贵。这些特质不仅偏离了常规的思维路径,更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技能。

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我认为更加需要阅读那些凝聚了人类智慧精华的书籍,尤其是知识类文本。这样的阅读体验教会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激发我们探索未知、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能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立足的思维工具。通过阅读,我们得以跨越时间的长河,与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对话,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完整推荐书单

《伟大的中国大运河》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

作者 韩力群、施彦、赵姝颖

《生命礼赞——追寻演化的奥秘》

作者 苗德岁

《大演化:38亿年地球生命奇迹》

作者 尹烨

《吴姥姥不刷题·科学真好玩·第一辑》

作者 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

《十年山野路漫漫》

作者 邓涛

《藏在课本里的科学秘密(全3册)》

作者 董淑亮、董瑶

《宇宙在你眼中:一场微观世界的旅行》

作者 陈振盼

《中国骄傲》

作者 方晓、王晓冰

“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丛书

作者 郑永春、寒木钓萌(本名许仁华)

《漫画基础科学课3:电与磁、大气与海洋、地球科学》

作者 [韩]金蓝、[韩]曹永先、[韩]李铃儿、钟箭晖

《人体简史(少儿彩绘版)》

作者 比尔·布莱森 译者 苗德岁

《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丛书》

编者 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

《达·芬奇发明手记》

作者 加斯珀·巴克 译者 裕盛星

《智能的进化:机器人与无人机(科学大爆炸系列丛书)》

作者 泰里·法沃罗

《了不起的玉兔号》

作者 贾阳

《魏博士的天气科学绘本(第一辑)(全5册)》

作者 魏科 绘者 王楠、陈婉秋、肖帆

《动物总是有办法(3册)》

作者 彭柳蓉

《繁星追梦:以青春智慧托举科技强国梦》

作者 《科学故事会》编辑部

《前方核能:中国核动力科学绘本(全3册)》

作者 郑明光

《青少年科学基石32课》

作者 汪诘、庞坤

《逐梦苍穹——写给青少年的中国空间站故事》

作者 余建斌

《一百万年古人类》

作者 高源

《火团团大冒险:探寻火的奥秘与中国古人防火智慧》

作者 纪杰、涂然、胡皓玮等

《大江大河科普绘本(4册)》

作者 米金升

《来自外星的小核桃》

作者 张之路

《海错图笔记青少版2》

作者 张辰亮

《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

作者 约翰·罗科

《植物,了不起的人类职业规划师》

作者 史军

《并不是长得像人,才叫机器人》

编者 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