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坊街上等待派粥的队伍
记者 张静 摄影 夏阳
过了腊八就是年。昨天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喝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可以说是腊八节最期待、最有记忆的习俗了。你喝腊八粥了吗?
深夜12点出发
步行4小时只为这碗粥
清晨6点半,方回春堂河坊街门口排队领爱心腊八粥的队伍长度已经200米开外。
两支队伍自杏林亭由东往西有序地一字排开。队伍里绝大多数都是老年朋友,他们拎着环保袋,带上自家的锅碗瓢盆,等待着腊八粥开锅,然后盛上一碗寓意健康平安的腊八粥,和家人一起分享。
人群中,记者一眼看到了站在队伍前列方回春堂的老朋友——李阿姨。她身穿灰色棉袄,头戴一顶棕色毛线帽,胸前的红围巾把她衬托得格外精神。之前连续5年的腊八节,她都站在领粥队伍的第一位,因此大家对她印象特别深刻。又一年过去,她今年70岁了。
李阿姨的家在距离河坊街十多公里外的石桥街道。说到和方回春堂的情谊,她说七八年前因为身体不舒服,就到河坊街找中医师调理。也是在那时,她了解到了方回春堂腊八派粥活动。
“因为后半夜没有公共交通,之前几年都是坐11点的末班车赶到河坊街馆的,然后就坐在杏林亭里静静等着。困了,就眯会儿眼养养神。”李阿姨的脸上丝毫没有疲态,“今年从家里走过来的,零点出发,走到这里4点多。不过我今天不是最早的,比我早的2点多就到了。”
同样4点多到的还有68岁的高阿姨,她就住在吴山广场附近。“早点来,讨个好彩头,打回去和老头子一起吃,希望身体健健康康。我到方回春堂打腊八粥10年了,他们的粥用料足,好吃!”
“我们稍微晚一点,5点多到的。我们住梅花碑的,她楼上,我楼下,做伴一起走过来的。”76岁的张阿姨指着旁边另一位阿姨说,“以前腊八节自己烧粥,现在年纪大了,家里烧烧也麻烦。打回去家里有六个人吃,老头子、儿子、媳妇,还有两个孙女!方回春堂这个爱心活动真好,要谢谢他们。”
在队伍中,记者看到了两张年轻的面孔。两位姑娘二十出头,是到杭州旅游的上海客人。“我们就住在西湖附近的酒店,社交平台上看到这家老字号腊八派粥,过来凑个热闹也讨个彩头,6点不到就起床过来排队了。”
总计派出10万份粥
连接起杭城的腊八温暖
临近7点,随着腊八粥的开锅,河坊街上瞬间飘起了香甜的粥香。队伍中的人也忙碌起来,纷纷掏出自带的锅碗,有序地打粥接福,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笑意。
杭州方回春堂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河坊街馆馆长汪立源介绍,方回春堂开展爱心派粥活动已经20多年。前几年,因为疫情原因,馆内派粥改成了定向派送;去年,现场爱心派粥重启,不少老朋友闻讯而来,又排起了长队。
据了解,在腊八前一天下午,方回春堂桐庐健康科技的50多位工作人员就开始做准备。腊八粥内含糯米、大米、黑米、红枣、薏米、花生、黑豆、红豆、松子、莲子、葡萄干、龙眼肉等十余种食材,还特别添加药食同源的山药、茯苓和枸杞。历经调配、淘洗、浸泡、熬粥等多道程序,经过一个通宵的熬制,数辆货车带着500多桶(30公斤/桶)粥和近3万份碗粥前往杭城17家分馆和舟山馆,为的就是让市民朋友喝到热腾腾的腊八粥。
“延续腊八传统的同时,把方回春堂的祝福也一同传递出去,为市民朋友做点实事,我们感到很幸福。”汪立源馆长表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方回春堂、浙江回春公益基金会特别携手杭州市上城区残疾人联合会,一起为腊八温暖助力。腊八节当天,上城残联的数位志愿者参与了现场派粥;腊八节前,方回春堂和上城残联前往弯湾托管所,带着这群特殊的孩子一起备料熬粥,并将孩子们亲手熬制的近200份腊八粥送到了周边社区的居民手上。
上午10点多,河坊街馆送出了最后一碗粥,也意味着甲辰年的腊八派粥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粥暖人胃,情暖人心。这个腊八节,方回春堂的身影还出现在了杭城的学校、博物馆、医院、派出所、环卫所、社区、外卖站点、快递站点、菜场、剧院、公园等多个地方,总计送出约10万份腊八粥!而这一份小小的腊八粥,不仅温暖了杭城,也是对杭城百姓新年健康顺遂的期盼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