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区

记者 林建安 徐萌 翠苑微融圈 冯晨晨
近日,西湖区翠苑街道打造的文一路“民呼我为”特色街区亮相。
文一路“民呼我为”特色街区自教工路始至古翠路止,全长约1.5公里,沿路有8个社区和4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常住人口近5万人。一路上,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骑士之家、暖蜂驿站、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小店等一一铺开,将为居民提供全面、精准的便民服务。
目前,街区提升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翠苑将携手文一路上的居民和商家,合力解决大家急难愁盼的事情,把‘家人们’凝聚起来,把街区这个大家庭经营好、发展好。”文一路“民呼我为”特色街区提升改造项目负责人郑蕾说。
文一路的事
文一路上的人商量着解决
前不久,文一路“民呼我为”特色街区民生议事会举行,有商户代表提出:街区缺少公共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能否联动街区商户提供更多的充电桩?
充电要合规,不能入户、禁止飞线,在哪里补充充电设施,是关键问题。
“我们店铺门口比较开阔,适合安装。”街区商铺“德佑”建议。
几天后,翠苑街道就在文一路与学院路口安装了6个公共充电桩,每个设备配备4个接口,可同时满足24辆电动自行车充电,1元能充4个小时。
今年,自文一路“民呼我为”特色街区改造启动以来,逐渐“结”出了一揽子“民呼我为”工作成果。
街区推动“片区半月提、街区每月议”,搭建了街区成员畅所欲言、破解难题的“翠言议事会”,协商解决了非机动车停车位优化、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拓展等118项街区事务。
百姓希望有更多便利的生活配套,宋江菜市、普惠托育机构相继落地。
商户渴望营商便利,翠苑街道推出了“双向预约”“双向赋能”两大品牌,执法部门通过“执法约检查”,助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商户通过“商家约服务”,可预约32项“综合体检”,一次性解决多领域疑难问题。
同时,“你好,创业者”和“民呼我为基层智治系统”两大平台上线,推行“一店一档案”,自动实现“红黄绿三色码”分级分类管理,执法、服务、检查等记录一屏掌控。
一个社区的“民呼我为”
是一座城市为民办实事的缩影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
这16个字,一直刻在翠苑一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墙上,也体现在翠苑街道办好的一件件民生实事里。
2003年春天,翠苑街道翠苑一区有居民反映,“年纪大了,子女不在身边,吃饭很困难”。
当年9月26日,翠苑一区就建成了托老所和老年食堂,这也是浙江省第一家老年食堂。截至2023年11月底,杭州已建成老年食堂(含助餐点)1792家。
老小区里老人多、子女回家看望老人时,停车难的问题怎么解决?翠苑一区在全省首创推出了“孝心车位”,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可以免费停车5.5小时。现在,这样的“孝心车位”,在杭州许多小区里都能见到。
2021年4月,翠苑一区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了翠苑一区“呼应为”党群服务联盟,画出了“十分钟为民服务圈”,惠及周边25个小区23000多户居民。
杭州是一座善于倾听、知冷知暖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杭州人同心同向、共建共享。
郑蕾说,翠苑正在探索推动“民呼我为”工作从“盆景”到“风景”,打造文一路“民呼我为”特色街区就是其中一步:推动“民呼我为”工作从翠苑一区到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