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师徐元白

1957年,与老师张味真、师母于家中合影。

霞影琴馆新掌门章怡青(左)、章怡雯姐妹 记者 陈中秋 摄

20世纪60年代初在杭州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时留影

20世纪50年代与武术老师、辛亥革命家黄元秀合影于宝石山顶

霞影琴馆内的《五知斋琴谱》 记者 陈中秋 摄

20世纪90年代,电视台采访录制现场。

霞影琴馆馆刊《霞影琴讯》(2001年至2011年)

1983年杭州市首个古琴培训班:杭州工人文化宫古琴培训班。
上接A07版
偷师自学《阳关三叠》
拜入浙派大师徐元白门下
徐晓英是家中小女儿,出生的那个早上,恰好是老家衢州徐家坞庭院菊花盛开的时候。那天,父亲徐映璞和好友画家沈本千、诗人柳敏泉等正在院子里赏菊,于是给她取名“晓英”,有“晨菊”之意。
1937年出生的徐晓英,出生就遇上战争。幼年为躲避战乱,四处奔波,断断续续上过私塾,也插过班。小学毕业后与母亲两人在老家乡下挖野菜、编草绳糊口谋生。直到16岁,她才被父亲接到杭州同住,并取字“霞影”。
“青霞书局”是爱书成痴的徐映璞毕生心血,尽管后来藏书楼不在了,但他为徐晓英取字“霞影”,可见对女儿的殷切期望和拳拳之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徐晓英一辈子没有正经上过什么学,后来却成了琴棋书画全能高手。徐晓英来到杭州后,家中一屋子的名人好友,渐渐都成了她的恩师。
“我母亲曾经自嘲,凡是现代的东西,她一样都不会,自行车也不会骑。但是古代的东西,她全都会。”章怡雯说。
有一天,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到徐映璞家中做客。徐家挂了一把前清举人何竞明的明琴,做工考究,不过弹起来音色沉闷。徐映璞就请徐元白看看问题出在哪。徐元白很快手到“病”除,顺手奏了一曲《阳关三叠》。琴声清和淡雅,站在旁边的徐晓英听得入了迷。从此她隔三差五央求父亲,要跟着去徐元白家中听琴。
那个年代拜师是很庄重的事,徐晓英很想学古琴,但又不敢说出口。她每次去徐元白家中,都会请先生弹奏《阳关三叠》,心里就默默记下来,回家后自己埋头练习。有天徐元白看出了她心思,问她“你想学琴吗”?徐晓英自然欣喜,于是当面给徐元白弹了她偷师自学的《阳关三叠》。徐元白大为吃惊,并嘱咐:“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学必持之以恒。”
一曲阳关,与琴结缘。
那年,徐晓英17岁,在父亲带领下,行三跪九叩之礼,正式拜徐元白为师。天资聪颖的徐晓英进步飞速,这段学琴生涯持续到三年后的1956年徐元白逝世。
永念师恩 为师母养老送终
此后,徐晓英又跟随民国琴家、教育家张味真学琴。张味真和马一浮是至交,马一浮曾评价:“中士乐亡已久,晚近工琴者,浙有张味真,湘有杨时百。”可见张味真在当时琴坛的地位。久居老家浙江嵊州的张味真,晚年因马一浮举荐,携家眷定居杭州,担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直至1967年病故。
后来,徐晓英师从查阜西、管平湖、溥雪斋、杨乾斋、吴景略、张子谦等古琴大师,师从浙派古筝大师王巽之学习古筝。她兼容并蓄,琴风淡雅、清劲,琴歌弹唱声情并茂,渐渐独成一格,二十来岁时就已经在古琴界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在大女儿章怡青眼里,母亲一生重情重义,在侍师之道上足以垂范后人。
后来,张味真因病瘫痪在床,行动不便,徐晓英视师如父,时常到家中照顾。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像徐元白和黄雪晖夫妻的后事,都是我爸妈参与操办的。尤其在徐元白和张味真两位先生仙逝后,母亲孝敬二位师母,随侍身旁。张师母无子嗣,母亲更是承担了赡养之责,为她养老送终。她真的把师父,当成了自己家人。”章怡青说,“张味真先生的妻子,后来一直住我们家,我们从小管她叫‘外婆’。”
除了琴棋书画还学武
剑术老师是“辛亥元老”
徐晓英好学,1956年,她又进入杭州市国画学习班学国画,师从多位名家,跟着邓端和学画牡丹,跟着徐沧一学画山水,跟着阮性山学画梅花等。
家中往来诸客,有一技必学一二。除了琴棋书画,她还习武。“辛亥元老”黄元秀通武术,兼精书法,杭州灵隐寺“灵鹫飞来”四个大字便出自他手。黄元秀有言:“既学琴,必学剑。”徐晓英便拜黄元秀为师,每天清早起来就准时到涌金楼习剑。
徐晓英的拳法是跟着20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海灯法师学的。起因是海灯法师请徐映璞为其写传,徐映璞便提出让海灯法师教他女儿拳法。
就这样,琴棋书画、诗词文学、武术剑法,一周五日,课表排得满满当当,徐晓英打下了扎实深厚的国学根基。
在徐映璞的规划里,他原本是希望女儿能安安心心留在杭州的书画社画画。从国画学习班毕业后,徐晓英进入杭州金石书画服务社工作。1958年,中央歌舞团成立,想调徐晓英担任独奏演员,被父亲拒绝了。
1960年,杭州歌舞团成立,当时的杭州文化局局长孙晓泉听闻徐晓英琴艺出众,调她进入担任独奏演员,同年4月,公派送她到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培训班学习,求学于查阜西、管平湖、溥雪斋、杨乾斋、吴景略等古琴名家。在北京的半年,机灵聪颖勤奋好学的徐晓英深受老先生们喜爱,都倾囊相授,使得她琴艺飞速提升。
20世纪60年代在杭州歌舞团担任演奏员期间,徐晓英还学会了古筝、琵琶、阮等民族乐器,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87版《红楼梦》“林黛玉”陈晓旭
也曾找她学琴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徐晓英被下放到杭州电缆厂做工人,长达18年。家藏悉数被抄,一起拜在徐元白门下学琴的同学章家骐,不顾安危三顾其舍,两人结为连理。
在逆境中,徐晓英始终没有放弃古琴。无法弹琴的日子里,她用布蒙着古琴来练习指法,在“无声”的环境里默默练琴。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重新可以自由习琴的日子,徐晓英像是在和时间赛跑,更加勤奋练琴,经常练得指尖鲜血淋漓。
1979年的杭州市首届“西湖之春”艺术节上,古琴复演。于是这一年,得以重弹古琴的徐晓英成立了杭州市古琴业余研究小组。1984年,徐晓英终于结束电缆厂工人生涯,进入杭州艺术学校担任古琴、古筝教师,一教就是二十多年。
其实早在1980年左右,徐晓英便开始从事与古琴有关的教学工作,她一心想把浙派古琴这门艺术传承发扬下去。她的第一个古琴班开在杭州市工人文化宫。
但更多的学生是慕名找上门到她安吉路的家中学琴。“因为那时候各地来拜师的人很多,学生年纪也挺小。我母亲不放心这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住在外面,于是吃住都在我家。她待学生就和她的亲生孩子一样。”在章怡青记忆里,自从母亲教琴之后,家里总是热闹非凡,琴友、学生络绎不绝。
那时候,就连87版《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都慕名前来杭州,找徐晓英学琴。而剧中“林妹妹”所弹奏的古琴曲正是徐晓英后期配的。那时候她还陪陈晓旭进剧组拍了3天,林黛玉葬诗焚稿弹的古琴曲子就是她教的。
重印《清平诗课》 创立国内首家古琴琴馆
每次新班开课,徐晓英都会给学生们上一堂道德课,她说这叫“以琴育德”。在徐晓英看来,学琴,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指法。徐晓英后来自掏腰包,重印父亲的遗著《清平诗课》,一套三册本的蓝皮竖版毛笔字线装书,供每位学员学习。
“《清平诗课》是我母亲小时候的功课,文化是相通的,只有了解了其中的意境,才能准确地演奏。”章怡青说,“当年,我们外公要求母亲每日一课,不但要能背诵还要对诗,对不上来是要受罚的。这是我们霞影琴馆弟子学琴都要学的《清平诗课》。”
自20世纪80年代起,徐晓英以浙江代表的身份出席历届古琴国际、全国交流会,历届全国古筝交流会。她先后整理、挖掘浙派代表曲目《潇湘水云》《平沙落雁》《普庵咒》《渔樵问答》等,又打谱创作了《雉朝飞》《乌夜啼》《关雎》《陋室铭》等优秀曲目。
随着古琴艺术的复苏,学琴的人越来越多。2001年,退休后的徐晓英创立了国内首家古琴琴馆——霞影琴馆,担任馆长,致力于古琴艺术的教育和研究。
琴馆每月举办雅集,每年出版馆刊《霞影琴讯》。馆刊的封面用古琴谱打底,古朴文雅。有人提出要给琴馆赞助,在期刊上登个商业广告,都被徐晓英断然拒绝:“我不要那些花花绿绿的广告,来破坏它的美感。”封底则是唐代文人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传承和发展
姐妹俩接下琴馆衣钵
徐晓英去世后,自幼跟随母亲学琴的一对“姐妹花”章怡青、章怡雯,接过了浙派古琴传承的使命。
在霞影琴馆,章怡青、章怡雯抚摸着母亲留下来的古琴旧物,往事娓娓道来。
姐姐章怡青,从小学一年级跟着徐晓英习琴歌弹唱,从此古琴再也没有离开她的生命。她同时受外公徐映璞先生庭训,诗词文史功底深厚,能将诗词结合吟诵谱成琴曲。“我和妹妹相差5岁,我们都是差不多年纪的时候,开始跟母亲学琴,我8岁,她7岁。”
现在,姐姐章怡青担任霞影琴馆的馆长,想方设法让浙派古琴走出去,发扬光大。2016年10月以来,章怡青参演以G20开幕式演出为蓝本的“最忆是杭州”大型水上文艺演出,连续参演50场。2022年随杭州亚组委在北京冬奥会期间赴京宣传浙派古琴,2023年在杭州亚运会代表团团长会议现场为45国代表团团长及嘉宾展示浙派古琴的魅力,并在亚运会期间进行了三十余场展演,接待国际奥组委、各国奥组委、亚运代表团官员以及各国运动员。此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参与拍摄了杭州城市宣传片《杭州名片》。
妹妹章怡雯担任霞影琴馆副馆长,她曾是古琴家龚一唯一的研究生。她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硕士毕业后,女承母业,进入杭州市艺术学校担任古琴古筝老师。再后来,她又入职浙江音乐学院,现为浙江音乐学院古琴古筝专业副教授、浙音附中副校长。近年来,章怡雯撰写专著《清音和畅——宋琴》,分别出版以浙派古琴名曲和宋琴宋曲为主题的古琴演奏专辑,担任CCTV中国电视民族器乐大赛等重要赛事评委,将浙派古琴艺术带入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她从事课题研究、进行打谱创作,在专业领域传承和发扬着浙派古琴艺术,育人无数。
章怡青和章怡雯多次出席全国各地的古琴艺术及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展演,并出访欧洲、韩国、日本等举办演出与讲座,传播浙派古琴艺术。
琴馆几易其址
丽水路新馆再出发
“琴馆成立之初地址在浙江省老年活动中心606室,一个大概三四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后来又换到了601室,这个房间就稍微大了一点,有六十余平方米。在这个局促的空间里,我们教学、排练、编写教材、雅集、聚会等,度过了充满美好回忆的十二年。2013年,琴馆搬迁至运河边大兜路上,2016年搬至湖墅南路407号三楼。”章怡青介绍,“现在琴馆又搬家了。一个是设在我们三代人居住过的安吉路38号故居,用于教学、交流、接待来访,陈列外公和妈妈的遗物;另一个新址是今年1月,霞影琴馆搬迁到了丽水路上,这里地方大,以后可以作为古琴艺术交流和展示的空间。我们也定期开展浙派古琴公益传承班,面向全国招生,做这些的目的就是想把浙派古琴一直传承下去。”
现在,霞影琴馆几乎每周有两个下午要去浙江省博物馆参与古琴公益演出,章怡青还推出了“琴至——古琴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宋韵琴声进万家”古琴音乐进企业、社区等系列活动,成立了章怡青浙派古琴传习馆,常态化举行赏析、讲座、传习等活动。
“元音袅袅哲人千古,白云悠悠琴韵永存”,这是挂在霞影琴馆里的一副藏头联。
章怡青对古琴艺术怀有一种“敬畏”和执着,“母亲在世的时候,总说一句话,这是个好东西,哪怕没有人弹了,你们两姐妹也一定要弹下去。”章怡青已经把这个使命感深深刻进了自己的骨子里,“只要我们还在弹,母亲就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