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测员准备施放探空气球 本版摄影 记者 陈中秋(除署名外)
(上接A04版)
历经百年沧桑的杭州气象站
就在南宋“候台”同款位置
有意思的是,后来的杭州气象站也建在了南宋“候台”的同款位置。
兜兜转转800多年,为什么杭州观测天象或气象的地方又回到了馒头山?麻碧华介绍说,馒头山与气象有着剪不断的渊源:800年前,宫廷候台,建于馒头山;300年前,杭州织造孙文成奏报杭州晴雨录,并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留下了51年的杭州逐日气象记录(据考证,杭州织造所在位置也在吴山、馒头山一带);1971年,杭州气象站从笕桥迁至馒头山,选址时,曾经选择吴山为观测站站址,因两棵唐朝的樟树会影响探空观测记录,故再选择站址时,再次选择馒头山。
据考证,馒头山上的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正处于南宋皇宫大内遗址内,是当时的后花园(后苑区)所在地。南宋皇宫依山而建,故很多建筑居于高处,是登高望远、观天拜月的理想场所,后苑区便是当年皇帝嫔妃们赏花赏月的地方。
1971年,杭州气象站从池塘庙迁往杭州市凤山门馒头山现址。当时杭州中心气象服务站站长黄火金,靠着“肩挑背扛小轮车推”,组织职工搬运了所有的基建材料,修好路、建好房,在荒芜的馒头山上建起了气象站。杭州气象站原为国家基本站,1972年扩建为探空站,1993年扩建为国家基准气候站。2023年,杭州气象站入选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
杭州气象站的“宝藏设备”
天脸识别仪器给白云刷脸
说到馒头山,大家的第一反应,会觉得这是杭城最适合citywalk的路线之一。馒头山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老社区,周边的创意园里也藏着很多宝藏小店、咖啡馆和餐厅。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馒头山顶的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草坪上,多台自动化气象观测设备正在进行地面观测和高空探测。
1985年,刚从兰州气象学校毕业的胡德云来到馒头山的杭州气象站,至今已经在这里工作将近40年了。胡德云回忆说,刚来的时候,馒头山上还是平房,大家都住在宿舍里24小时轮流值班,那时候气象观测还完全靠眼睛看,最早人工观测3小时记录一次,后改为每小时观测一次,从2003年起气候站实行自动化试验,人工观测和自动化观测并行10年,2013年开始正式用机器替代人工观测,现在自动观测设备已经可以精确到每分钟记录一次。
除了大家比较熟知的“百叶箱”,这里还有很多“宝藏设备”。胡德云的微信头像就是一台全天空天脸识别仪器,和“人脸识别”一样,仪器只要对着天空拍照,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就能识别出云状云量,积云、层云还是卷云扫一扫就知道,相当于是给云朵“刷脸”。
有的设备自带云台,会跟随太阳的方向转动,观测太阳辐射;下雨了,翻斗雨量筒开始承接雨水,每0.1毫米会自动翻转,并记录一个计数值;打雷闪电了,有仪器专门负责监测大气电场和闪电定位;冬天下雪,雪深自动观测站会用超声波检测雪的厚度;测地温的仪器最深可以达到地下3.2米,而激光云高仪,将激光打入天空再返回,就能测出云的高度,果真是主打一个“上天入地”。除此之外,雾霾、酸雨、花粉、日照、湿度、蒸发、能见度等等,都有专门的仪器进行自动化观测。
一年365天,每天3次
探空气球准时飞向天空
探空气球是目前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唯一需要人工操作的环节了。
一年365天,这里雷打不动,每天1:15、7:15、19:15三个时段,观测员会在这里放飞探空气球,气球内部携带着探空仪器,可以感知飞行中的温度高低、风力大小、水汽和气压等信息,并将数据传递回来。
探空气球可以飞多高多远?胡德云说,探空气球在地面时,直径约为1.5米,最高可以达到3万5千米高空,在高空爆破前直径可达10米左右。至于飞行的距离,和不同季节的风向、风速有关系,有时候高空风和地面风也会有转折,比如夏天气球一般往东面去了之后,又会飞回来,冬天因为从地面到高空一般是比较稳定的西北风,那就会一直往东飞,距离能达到200公里以上,相当于杭州的气球放到了宁波。
更有仪式感的是,全国131家探空站,都会在同一时间在同样标准的场地,施放同样技术参数的探空仪。想象一下,每天早晨、傍晚和凌晨,在你刚刚起床、下班路上、已经入睡的时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会有一群气象人风雨无阻地进行着这个动作,探测结果将第一时间传送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参与全球的气象数据交换,为全球的天气预报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