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吟巷和亲营巷
金枪班和银枪班
从龙翔桥出发,沿着平海路一直往东,走上十来分钟,跨过一座小桥,就能找到这条植满银杏的清吟街。
再走上几步,是白墙黑瓦的清吟街127号,进去就是当年的王文韶大学士府(现为西泠拍卖租用)。这里其实是后门,古人建屋讲究“坐北朝南”,所以,真正的王府大门是在另外一边。
沿着白墙黑瓦继续往东走,走到社保大楼前的小巷子,从这里右拐,进去再右拐,出现在你眼前这条只有几米宽,50米多长的小巷才是老底子的清吟巷。现在的清吟街其实是2000年拓建而成,因近清吟巷而得名。
王文韶大学士府的正门就在清吟巷10号。“清吟”二字,是从“亲营”音转而来,南宋时,皇城司的亲从、亲事指挥营就设在此处,《武林坊巷志》记载:“清吟巷,西出油局桥街,兵防有亲事营。”从姜青青所著的《<咸淳临安志>宋版“京城四图”复原研究》的京城图上可以看到,当时的皇城司就设在此处。
清吟街靠近直大方伯这里,有一个叫做银枪新村的小区,其名来自小区前的银枪班巷。这里原是南宋禁军银枪班营驻地,银枪班巷原来对面还有一个金枪班巷,今已不存。
清人姚思勤的《东河棹歌》曾有记录:“银洞桥左右有金枪班、银枪班二巷,盖宋时禁军下直所也。”金枪班听名字就很厉害,隶属殿前司,乃是禁军中“最近扈从者”,负责皇宫的禁卫工作,银枪班是南宋后期增加的,两班士兵都擅长枪、槊(即长杆矛)。
再说回皇城司。电视剧《梦华录》中的男主角顾千帆的官职,就是皇城司指挥使。该剧播出当时,皇城司的来龙去脉就被网友深挖过一遍。皇城司始于五代,宋初设为武德司,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组武德司,成立皇城司。据《宋史·职官志》记载:“皇城司:幹当官七人,以武功大夫以上,及内侍都知押班充,掌宫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庐宿卫之事,宫门启闭之节,皆隶焉。”
实际上,皇城司类似明朝的锦衣卫,直属皇帝,权柄甚重,一掌宫禁宿卫,一掌刺探监察,不过偏于情报机构。最高长官由皇帝特旨委任,不经过中书省。亲从官、亲事官均从皇家禁军中选拔。
斗转星移,皇城司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倒是皇城司旁边的丰乐桥,至今还保留着这个名字。丰乐桥畔的丰乐舞厅,上世纪90年代还一度风靡杭城,据说保安一个晚上能捡7个传呼机。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舞厅,可以问问家里长辈去过没有。
旧时的官僚宅邸
童年的上学时光
重走清吟巷,童年的记忆扑面而来。
1949年后,王文韶大学士府曾改为清吟巷小学(已并入小营小学)。我家就住清吟巷里,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我,从小就在这里读书,念足了六年。每次体育课测短跑,老师都会带我们穿过一道道门,在大学士府门前的清吟巷里奔跑。体育老师量过,从巷头到巷尾,刚好50米。如果小巷没有重铺水泥,应该还能找到他当年留在地上的起跑线。
虽然时隔久远,但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每次进学校,都要跨过一道又一道的门,门槛还很高。
据马时雍主编的《杭州的古建筑》记载,大学士府旧时占地约有10亩之大,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官僚宅邸:中间院落为王宅的中轴线,入口处为一座杭式石库大门,门内一进建筑为轿厅,面阔三间;二进正厅为二层楼阁建筑,面阔五间,金柱较粗,柱下为鼓形石柱础;正厅一层为全开敞式,当厅堂用;东、西厢房为三开间。三个院落之间都以高大的封火墙分隔围护,墙上开石库门、拱券门,便于院落之间的交通,堪称“侯门一入深似海”的真实写照了。
实际上,王文韶小时候并不住在这里。不少资料都提到,王文韶升任湖南巡抚时,偶然读到同族先祖王乃斌写的《红蝠山房诗抄》,里面提及王家清吟巷的祖宅里,曾有五只红蝙蝠围绕房梁上下飞舞,“蝠”与“福”同音,古人视为吉兆。王文韶以为应验在自己身上,于是耗巨资买下此地,兴建大学士府,几乎占尽整条巷子。府邸里建有一座红蝠山房,可能就是王文韶的书斋。
正厅后面其实还建有楼厅,是一座大戏台。我小时候,学校的开学礼、毕业礼、文艺汇演、讲座、比赛……都是在这舞台上。
陈觉民所写的《晚清宰相王文韶》里提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王文韶为庆祝自己的七十九岁大寿(当时杭州的习俗是“逢七旬晋九之庆”)以及“重赴鹿鸣”之喜,在清吟巷家里特地兴建的一座戏台。也就是这一年,皇宫中发生了两件大事: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在瀛台突然驾崩,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在仪凤宫逝世。王文韶的生辰正是十月下旬(指农历),皇帝、太后接连去世后,王文韶也很快离世,红事变白事。
王文韶的丧仪之隆重,在当时的杭州,可以说闻所未闻。据陈觉民描述:“抬棺材的人是从北京聘请来的,一共三十二个人,把棺材扛上肩头的时候,要求平稳不动摇,将大碗盛水放在棺材杠上,三十二个人抬着行走,不使碗里的水有一点儿荡出。出丧用的纸扎货,更属多得不可胜计,方相神(即开路神)高过屋檐,装上轮子要用四个人推着走。此外纸人、纸马、纸房……据说杭州纸扎铺三个月前已开始制作了,工匠不够,连硖石专门制上元灯彩的工人也都请来了。发引的那一天,行列长达十里,万人空巷,观者塞途。不但浙江本省的人赶来,还有从江苏远道来看大出丧的人,当时杭州的大小旅馆,均告客满。看的人从早晨六点钟,看到十点钟还没有看到棺材。行列之中,光是御赐各种珍物,已有七十多个彩亭,其他便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大出丧,真可说是空前绝后了。”
如今百年过去,此处已是深巷暮蝉愁。王府大门看着都丝毫不起眼了,就简单以石头为门框,内装两扇黑色木门,上嵌一对青铜拉手。当年,正门楣有悬蓝底金边蟠龙的“太子太保大学士第”匾额,门对面还有照壁一堵。听老人家说,以前这上面还有牌坊、拱门、青石板路,官员到这里都要下马的。(下转B03版)
本版摄影 记者 陈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