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莺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许多初三毕业生和家长忙着探校,想了解高中学校多一点。余杭高级中学(临平中学)也不例外。但特别的是,校园里,出现了一些前几年的毕业生和家长,他们热心地做志愿者,为不了解的家长和学生耐心介绍学校。
这些毕业生很多都在国内知名大学就读,趁假期来母校走走,是他们惯常的安排。
孩子读书三年
学校不断引领着家长一起成长
儿子如今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朱李毅妈妈,想起小朱在余杭高级中学读书的三年,全是幸福的回忆。
小朱妈妈说,孩子进入余杭高级中学后,遇到的班主任不仅认真负责,而且特别温暖,其中一位沈浙瑛老师让她印象特别深刻。
孩子的成绩总有起起伏伏,小朱妈妈说,她身边不少家长都会因此焦虑。大家把焦虑告诉沈老师时,沈老师就是再忙,也会在教学工作做好后,跟家长们聊天,“她跟我们说,多一分少一分,排名进步或者退步,不要紧抓这些不放,要把教育孩子的格局放大,要知道这些起伏很正常,这是孩子梳理疏漏、看清自己、找准方向的必经历程。”
每次这样聊过,家长们都觉得心里特别安定。就是因为沈老师这样的指导,小朱在高考前五六天生病了,没法去上课,一家人也没有焦虑,而是不断跟孩子说:“你前段时间应该都复习好了,这几天不去没有关系的。”结果小朱沉着应考,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小朱妈妈最开心的是,在这样的班主任引领下,小朱成长为一个很温暖踏实的孩子。小朱妈妈记得,有一次别人送给她一束花,小朱说想带到学校几朵。结果第二天,沈老师就发照片给她,说小朱放了一些花在她桌上,让她一天都觉得很温暖开心。
小朱妈妈说,学校这样的育人理念,让孩子全面成长,也让家长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
考上大学后回校分享经验
是学校多年的传承
如今在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潘天祺,家里好几代人都是医务工作者,他从小的理想也是做医生。
潘天祺妈妈说,在余杭高级中学的三年,孩子每天过得快快乐乐,最终考入理想的大学,是一家人最幸福的事情。
小潘进校后选择了数学竞赛路线,因为竞赛集训,会缺一些课。老师们会想方设法给他补上。另外,学校会找出每个孩子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帮助提高。
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也学会了付出和感恩。余高一直有个传统,就是已经考上大学的学长们,会趁节假日返回母校,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答疑解惑。
小潘在读时,前面几届考上复旦、交大的学长曾回校讲过备考经验。后来小潘考上了浙江大学,每逢节假日,有机会就会回母校为学弟学妹做分享。这让小潘妈妈特别感动:“有责任感、懂得感恩、乐于助人等素质,就这样不断地通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接力传承下去,学校以这样的形式在感染孩子,在深度育人,我们家长真的很欣慰。”
除了让孩子学业成绩优秀以外,还要有全面的成长,是余杭高级中学多年坚持的育人理念。
学校副校长张明华说,余高近几年不仅竞赛成绩优秀,全国奥赛金牌获得6块,每年高考,为985、211和双一流高校培养的优秀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70年来,学校发展迅速,一共有3万多名学子毕业,其中进入清华、北大的有100多人,进入浙江大学的有1000多人,近两年还有3名学生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和清华大学丘成桐班。
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还特别授予余高一面铜牌,上面写着: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伙伴中学。这样的铜牌,浙江大学在浙江省只授予了几所高中。
张校长说,教育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也是寄托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学生的全面成长、老百姓真切的获得感,都是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