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我们如今的国人是否会有如我一般的体验,去往某一个从未去过的城市,一开始是满怀着憧憬和期待。那是对另一番风景的期待,想想都有点小激动。自己的头脑中已有关于这个城市的种种印象和想象,然而,到了那里却发现一模一样的形态,行走在一模一样的街道上,出入一模一样的大型购物中心,见到一模一样的公园、休闲地和住宅区。甚至连每个城市空间里布景色泽、所传导的声音、散发的气味都一模一样。雷同,高度的雷同,是现代造城粘贴复制、摩尔指数级的发展速率所决定的。当然,这是一种繁荣的雷同,一种丰富的雷同,也是一种现代化的雷同。
这就是我们当年万分向往的城市化吗?的确是,但它是那么快速甚至仓促地发生着,同时又促使我们对中国大城市的生与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的城市是如何而来的?中国的城市最近四十年是怎样开始发展的?中国的城市未来应该会往何处去?这是商业作家王千马的《城市战争》力图回答的问题。在这部新近出版的书中,他系统描绘了自东向西几大国内主要城市群,对于每一个主要城市做了履历和肖像式的描摹,阐述了自己关于中国各大城市的种种见解。作为一本商业读物,作家的文笔平实、有趣,内容翔实有料,是一部十分好读的阅城志,也能给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的“城市”提供一个好契机。
“城市化”,应该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最为重要的主题词,无论是进入社会主义的哪个阶段,将大量农村人口迁徙进入城市,提升中国的城市化率永远是最主要的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一个古老文明充分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战争》之中,王千马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描述一座座城的过去,连同这些城市所在的区域文化都做了一个深度的回忆。这些追索历史的部分,虽然“料”不那么独家,也算集齐了中国大城往事的“龙珠”。读者可以看到长安、洛阳、汴京、金陵的王气,也可以读到扬州、成都的繁华。北宋时代农业文明巅峰状态的一波“城市化”历程,似乎又孕育着中国城的新可能。然而,这种“可能性”一等就是上千年。我们熟知的中国古典造城,一般都只因为帝国和王朝的权力,王城如海,“市”的作用倒在其次。
在读罢《城市战争》之后,我想到另一个带有终极的问题。自城市文明出现在这颗星球上以来,“城市与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我们讨论“城市战争”的时候,不能不探讨另一半的“与人”的价值。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像是一匹匹脱缰的赛马,奔着向那现代文明乌托邦的方向而去。在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他提及了对于城市幸福感的阐述,“城市有两类:一类是经历岁月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己形态的城市;另一类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城市。”目前为止,中国的造城者们并未见停下城市欲望的步伐,在GDP赛道上,所有的城市都像是某部电影所预言那样的一个个移动堡垒,不断地吞噬着巨大的人口和资源,成为更强大、更有力的经济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