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胡信昌 通讯员 林前旭
这两天,“大学生借书发现67年书签”的话题在浙江大学内部论坛引起热烈讨论,也上了微博热搜。
原来,一位同学在图书馆借书时,意外发现了这张写于1957年的书签,这张书签被夹在1956年第二版《固体物理导论》英文书中。
书签上写着:“赠给好友周净秋”,一笔一画,方方正正,这枚精心准备的书签,另一面还绘有活灵活现的图案。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查询到,这位“周净秋”可能是1960级物理系本科生。
巧的是,这张书签的发现者也是2022级物理学院本科生。“我正在做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出于科研的需要,在借阅的书籍中偶然发现了这张书签。它十分精美,我想帮它找到主人。”
随着纸页间的岁月痕迹被照亮,一场奇妙的物理缘分,将相隔67年的两位浙大人,联系在了一起。
很多网友在浙大官微下留言——
网友“韩鸣筝”:在热爱的大学中拿着友人赠送的书签读书,感觉会很幸福。
网友“不再孤独”:落款姓氏不好辨认。男同学赠送给女同学的,应该八十多岁高龄了,不一定看手机,谁家里老人浙大毕业的,可以问问,说不定就是你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啊,应该很快会有他们的同学看到!
网友“Jesse”:20世纪50年代就读英文版了,厉害。
网友“Fine”:这就是大学的意义。学识、精神、文化生生不息,或许是角落的一块砖瓦,或许是尘封的一枚书签。
网友“小姐姐”:字那么漂亮,图片那么精美。羡慕。
本报官微和橙柿互动推送了这篇报道后,很快有网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提供线索的陈老师说,周净秋老先生,或是萧山六中的高中物理老师,自己也曾是萧山六中的老师,两人是同事。
“周老师是2000年左右,从萧山六中退休,早年我也在萧山六中教书,周老师就是我隔壁办公室的,所以一看到这个名字就晓得,不会错。他早年还去诸暨一个乡里做过乡长,平时不大喜欢说话,就住学校里面,和我老丈人是邻居,他两个女儿和我妻子一起读过书, 所以全家都很熟悉。”
根据陈老师提供的线索,我们在萧山新桐初中找到了周老先生的女儿周艳老师。
昨天下午,我们见到了周艳老师,她是一位初中科学老师,说话语气非常平和,也很有条理。她的女儿已经在读研。
周艳说,前两天她看到浙大发布的寻人信息,看到了借书证上的签字和周净秋的入学时间,就肯定这个书签应该是自己爸爸的了。
周艳拿出了自己爸爸的毕业证书和照片。照片上的周净秋,非常帅气。
“当时就觉得非常震惊,没想到还真能找到父亲当年读书用过的一张书签。”
周艳老师说:“爸爸是萧山戴村人,1960年考入杭大物理系,1964年毕业。爸爸初中是在临浦二中读的,高中是在杭一中读的。在杭大物理系毕业后,先分配到诸暨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当过初中老师,最后成为萧山六中的物理老师。退休后,在2014年因病过世。我估计这张书签是他高中同学送给他的,具体的情况,我不清楚。”
昨天下午,周艳老师与浙大的学生约好了。四点半左右,浙大学生会将她父亲的书签送过来。
在网上,很多人感慨,周老先生在那个年代看的都是物理学的英文版书籍,很厉害。
周艳很肯定地说:“我爸爸就是这么一个人呢,他就是很喜欢看书。从我记事的时候起,他空余时间都在楼上看书,或者在拨弄那些电视机、收音机。爸爸在方圆十里是很有名的,大家坏掉的电视机、收音机,在他手上肯定是能够修好的,修好了也就收点零件的费用,还会跟人家说其中的科学道理,讲一大通,像上课一样,告诉人家今后的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有意思。”
受到爸爸的影响,周艳高中毕业后,考进了杭师大化学专业,之后成为老师。
周净秋一共有四个孩子。周艳的大姐二姐,考上中专,目前在医院工作。
周艳和弟弟考上了大学。她弟弟现在上海政府机关工作。
“我们姐妹都是读书后自己找到工作的。我印象中爸爸与我们说话不算多,聊天的时候都会鼓励我们要自立自强。爸爸有很多同学都很有成就,但他从来不跟我们说,也不让我们去求人家,都说要我们自己努力读书,要我们自己好好努力,不要想着去靠别人。”
在周艳的印象中,每年暑假,爸爸就自己看物理方面的杂志。四个兄弟姐妹就一起在家里看各种书。“这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温馨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