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着100多万人在抖音鉴赏唐诗宋词

杭州从业14年的编辑悄悄火了,1年多时间吸引百万粉丝

2024-03-08

@眉的说抖音截图

钱丛网络图

记者 沈积慧

写下了《长恨歌》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自己却遗憾终身,成为唐朝最痴情的诗人。

说起白居易,你会想到什么?

杭州有一位从业10多年的编辑,每天在抖音上用短视频的方式,分享唐诗宋词及背后的人性和历史。从李白、杜甫,到苏轼、白居易,娓娓道来,短短一年多时间,吸引100多万粉丝。其中,最出圈的视频,点赞量接近百万。

杭州资深编辑悄悄火了 每天100多万粉丝追着她讲唐诗宋词

李白在《长干行》里编织了美丽童话,又道破了残酷真相;白居易和元稹不是兄弟,却亲如手足;端午节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眉的说是一个分享古诗词及背后创作背景、作者故事等传统文化的主播,目前有100多万粉丝,获赞近900万。很多粉丝对她的评价是: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博古通今。

@眉的说的走红是个意外,也不算意外。

钱丛,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也是@眉的说的主播。她大学学的是中文,从大学到工作,大部分精力都围绕着文字,特别是与诗歌有关,做了14年的编辑工作,其间接触了大量诗人、当代文学作家和高校老师。

2022年,为了鼓励大家做新媒体,出版社做了一个创新的决定:积极号召编辑开设自己的新媒体账号。

钱丛做的是抖音短视频。作为综合出版中心的一位编辑,钱丛每天的工作是编稿,同时要兼顾短视频。为了每天更新的内容,钱丛常常因为找不到选题和方向犯愁,有时候跟新闻创作热点,有时候热门电影也不放过。不过阅读量始终维持在500左右。

直到两个月后,她更新了一条关于《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的短视频,从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角度,讲述这位伟大作家背后的故事。没想到一发布就火了,阅读量跃升到了10万以上,粉丝也从原来的几千人,一跃到了2万左右。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测试”,钱丛似乎找到了流量密码:带着“偏见”解读古诗词,往往更能找到共鸣。

比如有一条关于“王安石和苏轼,是朋友还是敌人?”的短视频,她翻阅了大量的研究著作、两人的诗作以及纪录片,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王安石和苏轼并不是敌人。

钱丛说,大家都知道苏轼是大文豪,粉丝特别多。但没想到评论里王安石的粉丝也很多,大家都在为他鸣不平,特别可爱。

粉丝从个位数,暴涨到了5位数、6位数,破百万。最出圈的一条视频,是去年刀郎的《罗刹海市》大火时,钱丛用蒲松龄的一句“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将世界的丑恶善美讲得透彻又充满哲理,点赞近百万。

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姑娘

与李白苏轼的共鸣

钱丛出生在长江边,喝着长江水长大。

17岁那年,因为考上大学,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长江,只身来到大西北。

骨子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她,填报的是中文专业。

虽然报考的大学名不见经传,不过在大学里,钱丛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百家讲坛》新说《水浒》的鲍鹏山老师,就在她的母校任教过。去年以高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作者杨志军是她的校友。

从壮阔的长江,到广袤的青藏高原,除了远离家乡的惆怅,不同于儿时的壮丽河山,也在钱丛的心里留下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特别是在青海的第一个中秋节,站在高原上望着天上高高悬挂的圆月,钱丛第一次体会到了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与凄凉。

随后,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时隔1000多年,和古人欣赏的是同一个月亮。”

那一刻的震撼与共鸣,让钱丛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与传统文化共振,并被治愈。

有一个和林徽因相似的爱好

最爱古建筑和文物

钱丛很喜欢看书,除了传统文化和古诗词,还有一个和林徽因相似的爱好。

一身诗意,风华绝代的林徽因有着诗人的才情和风骨,同时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写作以外,林徽因的大部分精力花在了对中国古建筑的守护和传承上。她和梁思成曾走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

钱丛喜欢书,但最喜欢的是文物和古建筑相关的书籍,她也经常去实地探访古建筑。

记得有一次去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这里也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曾经追求学术留下过足迹的地方。

站在佛光寺的东大殿前,唐代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与历史穿越千年的对望,让钱丛感动到潸然泪下。

钱丛说,古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热爱但也很无助,因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就像山西应县木塔,正在慢慢发生歪斜,看一眼少一眼了,所以每次都忍不住想多看一眼。

大家在抖音上刷唐诗宋词

到底在刷什么?

有一次,一位山东的粉丝,是一位小学老师,根据钱丛对《相思》的解读,为务工子女的孩子们编排了一台舞台剧,并拍成视频发给了钱丛,那一刻让她特别感动。

钱丛想到了自己。

小时候,钱丛的家就住在距离长江不到百米的地方。一江之水就在眼前,但小时候觉得只是个理所当然的存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直到后来离开家乡,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钱丛才发现长江、黄河是多么非同寻常的存在。就像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基因。

“这种长在基因里的东西,会在你人生的某个时刻与你产生共鸣。”

钱丛说,就好像自己在青海的第一个中秋节,看到的那个月亮一样。每个人,都会从某一首诗或词,或者创作的背景、作者的人物命运,找到情感的共鸣,并被治愈。

抖音上,正聚集着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博主,有人在短视频里找到情感共鸣,也有人得到治愈。

被打铁花视频震撼的95后湖南女孩“江千寻”,通过短视频,还原1300年前的荔枝酒、宫廷美食龙须酥、三不沾等古法美食;糖画、纸鸢、鱼灯、干花香薰、蜂蜜香皂等诸多传统手工艺,也信手拈来,收获了千万粉丝的喜爱。

英姿飒爽的长枪,潇洒飘逸的剑法,神秘灵动的峨眉刺,帅气逼人的空翻……在抖音博主“凌云”的视频中,这个长相英气的四川女孩用花样繁多的武术表演,与书法、国画、非遗工艺等相结合,带来了充满魅力的峨眉武术。

因在法国街头演奏古筝而走红的博主“碰碰彭碰彭”,将中国传统民乐推广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