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 浙大二院
记者 吴双 通讯员 王柔敏 童小仙
台州人郭先生,在57岁那年,吃饭时发现右手拇指无力,拿不起筷子,当地医院诊断为颈椎病。后来病情进展严重,在杭州被确诊为渐冻症(ALS)。
2020年,经专家推荐,他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医。这里也是原京东副总裁蔡磊接受治疗的地方。蔡磊组建了“渐愈扶助”微信病友群,在医生的介绍下,郭先生的女儿加入了这个群。
响应蔡磊号召决定捐赠遗体 浙江省首例宝贵的ALS样本
“群里讨论的都是跟渐冻症药物相关的最新消息,还有一些病友分享自己的情况。蔡总也在群里,有什么最新的研究,他都会在群里分享。”郭先生的太太说。
蔡磊提前捐赠了自己的遗体供医学研究,也促成了约1000位病友同意捐赠遗体,郭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这个病没有药,治不好,捐出来,对科研有帮助。之后研制出了药,其他得了这个病的人还能活下去!”郭太太说。
从北京回到杭州,郭先生的病情恶化得很快。“他走路的时候摔倒了几次,后来就只能卧床。再后来,他感到胸闷,老说有痰却咳不出来,医生说气管切开可以改善,他不肯。”
2023年底,郭先生去世,遗体无私捐献。他作为浙江省首例宝贵的ALS样本,已被投入研究,为ALS疾病治疗做贡献。
工作压力大、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等
均是高风险致病因素
浙大二院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负责人吴志英教授表示,渐冻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大脑、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死亡而导致进行性肌无力。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四。目前,我国有15万渐冻症患者。
总体看,有90%-95%是散发性的,5%-10%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目前尚未确认具体哪几种原因是致病因素,只能说工作压力大、长期过度劳累、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环境因素(农药、重金属、甲醛等)等均是高风险因素。
据报道,超过40个基因的变异与ALS有关。吴教授团队曾对100余例中国家族性ALS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SOD1是最常见的ALS致病基因,其次是FUS、TARDBP、NEK1、TBK1等基因。吴教授也提到,45岁前起病的ALS患者,建议做个基因筛查;30岁之前起病的,一定要做基因筛查。
15%的患者
自然病程进展超过10年
大众观念中,确诊了渐冻症仿佛等于被判了死刑。吴志英教授表示,这其实是个误区,大家对ALS的认知还是处在一个较为恐惧的状态。“有15%的ALS患者,自然的病程进展就会超过10年。”
吴教授说,自己曾接诊过不少患者,在确诊ALS后活了二十几年。“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在确诊ALS后几年出现呼吸困难,后来他住院治疗了12年,靠呼吸机和鼻饲管辅助,他的爱人一直在身边陪伴、照顾他,数十年如一日。”吴教授说。
多学科配合,把呼吸系统和营养系统维系好,ALS患者的生存期会延长。“对ALS患者来说,比较残忍的是,他要看着自己慢慢地瘫痪、呼吸困难、无法进食,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他的意识依旧清醒。那位住院10多年的患者最后是靠眼动仪,用眼神跟我们和家属示意。”吴教授说。
吴教授提到,渐冻症患者离世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渐冻症发展到后期,患者会出现呼吸肌受累的情况,如果不及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会呼吸停止;第二,患者到后期无法进食,如果不做胃造瘘或插鼻饲管,患者会营养不良;第三、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果护理不够好,易出现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国产渐冻症治疗药物
浙江2017年纳入医保
在渐冻症的治疗方面,之前只有一种治疗药物——进口的“力如太”,4000多元一盒,一年用药费用在5万-6万。现在有了国产的利鲁唑片,且浙江省在2017年就纳入了医保,能够帮助渐冻症家庭省下一笔钱。
药物治疗外,目前也能根据ALS患者的病症进行对症治疗,例如改善呼吸、吞咽功能,做肌肉康复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