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俐
00后春节不回家躲相亲、过年回村焦虑症、00后是懂怎么回复亲戚的、过年如何逃避被催婚催生……过年要不要回家,许多年轻人做起了艰难抉择。
但对我来说,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我几乎没有在家度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和家人短暂的团圆让我还是和小时候一样,眼巴巴地盼望着过年。
过年回奶奶家是我们家的固定流程,今年也是一样。
奶奶家所在的“黄家里村”被山围绕,从武义县城驱车到山上需要一个钟头左右。乡下的早晨总是很早就开始,犬吠、鸡鸣还有灰喜鹊的叽喳声成了天然的闹钟。
等我们起来时,奶奶已经烧好柴火饭和粥。妈妈特别爱吃奶奶家的粥,因为用的是山间的山泉水。
要喝到好山泉水,需要自己的努力。我和妹妹拿一简易小推车,俩油漆桶,化身人力“拉水师傅”,本来装满的两大桶水,一路颠簸下来,损失不小。
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对老家的记忆,都和奶奶有关。她是个文盲,大字不识一个,也听不懂普通话。我们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最基本的“什么时候回杭州”“多穿点”等。
但在吃饭这件事上,我们达成了高度默契。她总是尽可能地准备丰盛的晚饭、零食和饮料,而我也总是用光盘来证明,这份爱意已经收到。
平时我们不回老家的日子,奶奶一个人生活。她看不懂电视,打开电视只是为了听个声响。除夕夜,我们一家人挤在一起,边泡脚边看春晚。奶奶搞不懂我们的笑点,但只要我们一笑,她也会跟着笑,笑声真挚又爽朗。
人生在世,永远是做孩子的时候最轻松。长大后,孩童般的日子只有在回家时才能再次感受到。这也是为什么在外奔波受委屈时,我总喜欢说:“不如回老家算了!”
实际上,我知道,家不是万能的,但是家让抱怨有了归处,让烦躁得到了安抚。家无可替代,家人更是。
奶奶已经92岁了,她度过了人生中3万多个日夜,如今她年迈却坚韧,我目睹着她的衰老,她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追寻那么多意义,她只是按她的步调活着,有一分有一寸,就像月相的变化,低调且规律,拥有着各自的担当。
这一年我有过很糟的时刻,但在过年的时候看到奶奶,与山间随风摇荡的竹林,一切都释然了。
春节假期倏然而过,离开老家回到杭州,我又充满能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