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

2024-02-16

的传人

记者 沈积慧

龙年舞龙。在富阳新登,一条104米长的青龙,在锣鼓喧天中,跟着夜明珠上下翻腾,把新年喜气洋洋的氛围拉满。

刚过去的大年初四,作为中国传统习俗和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登“官塘青龙”一天出场了三次。队伍里有祖孙三代“龙人”,负责举龙头和龙尾的是一对父子兵:父亲周根海和儿子周航杰。不远处的十番锣鼓里,有一位拉二胡的老人,则是周航杰72岁的爷爷。

今年还在读大二的周航杰,是个00后,也是新登官塘村的“龙三代”。今年春节舞龙灯,他主动承担起了龙尾这个重要位置。

00后“龙三代”

富阳新登官塘的舞龙灯传统,有200多年历史。

官塘青龙的来历,按祖辈的说法,来自于村里的青龙山。作为民间传统习俗,人们用舞龙灯的方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官塘青龙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叶会军说,青龙全长104米,加上仪仗队,整个队伍最多的时候浩浩荡荡有300多人。现在村里很多老人渐渐老了,平时能拉出去的大概有90多人。

好在每年一到放假,在父辈耳濡目染下长大的“龙二代”和“龙三代”就会主动加入舞龙灯队,生于2003年的周航杰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也是村里最年轻的舞龙灯队成员。

和村里大部分小朋友一样,周航杰打小跟着爷爷和父亲加入了舞龙灯队,在里面扛过彩旗,打过流星,也扛过龙头,对舞龙灯的一招一式都很熟悉。最近几年,他选择了扛龙尾。

一条百米长的青龙,不同位置需要的技巧和力气也各不相同。龙头和龙尾比较重,对体力和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比如龙盘起来的时候,龙尾的位置需要身体侧倾,“最快的时候45米的距离直接飞过去一样”。

这几年每年寒暑假回家,但凡舞龙灯队有需要,周航杰一家都会参加。“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有一股热血。”周航杰说,只要时间允许,以后过年回家都会舞龙,希望将家乡的非遗传承下去。

一条青龙是几代人的传承

7年前,官塘青龙列入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叶会军是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官塘青龙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说,官塘青龙经历了数代传承和改良。清代初期,龙灯用稻草和外糊纸绘制作,称稻草龙。到了嘉庆年间,改成了布龙,用白布彩绘青龙鳞。清末民初又改成了兜水龙。

舞龙灯表演时,一般两边抄锣开道,后边跟随着一支由堂灯、彩旗、花盆、青旗、流星、钢叉等组成的仪仗队,龙身翻腾自如,表演进龙门、元宝阵、八字阵、乌龙盘井、上下翻腾等阵式。加上钢叉、流星等杂技表演,非常壮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官塘青龙曾舞遍新登县下八乡。中间停掉过一段时间,到1988年,又恢复传统文化活动舞龙灯,传承至今。

2015年始,官塘青龙多次受邀外出表演,参加杭州市农村文化礼堂颁奖仪式、富阳区喜迎元宵、新登半山桃花节及新登镇新春祈福礼仪活动等表演。

恰逢龙年,早在去年年底,舞龙灯队春节的档期已经排得满满当当。叶会军也是打小跟着父辈舞龙灯长大的,他希望,更多的“龙二代”“龙三代”加入舞龙灯队,把传统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