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2月6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 据新华社
龙年春节前夕,中国南极秦岭站7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希望广大极地工作者以此为契机,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南极秦岭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南纬74度56分,东经163度42分,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
为何命名为“秦岭站”?
1985年2月,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建设完成;随后,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也先后落成。
在极地建设考察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显示度高,各国也都非常重视考察站的命名,站名大多是寄托美好寓意和体现本国传统文化。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为什么命名为“秦岭站”?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中国地理、历史、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标志,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家喻户晓、知名度高,而新站所处区域同样也有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
二是秦岭水系发达、植物荟萃,是“南北生物物种库”“天然药库”,还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这与新站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相契合,可以展示我国重视南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考察”国际倡议的良好形象。
秦岭站有哪些科研亮点?
秦岭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新站项目设计总指导刘燕辉介绍,新站设计立足于南极考察的大尺度规划,综合考虑后勤运转、科学观测、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为中心的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围可达到300公里—500公里。
新站采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信、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实现智慧化科考。通过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陆地生态、陆地和海洋地质、鸟类等调查、观测监测,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同时,在这一区域成功设立考察站,让对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长期观测成为可能。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4月初返回
据介绍,建设中国南极秦岭站是正在进行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最突出的亮点之一。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启航,预计将于2024年4月初返回,共历时5个多月。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介绍,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考察队不但出色地完成新站建设任务,一系列考察活动也正在有序开展。
为什么建在恩克斯堡岛?
中国南极秦岭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主体建筑面积5120平方米,为中国现有考察站里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恩克斯堡岛位于南极洲下降风最强的地区之一,已知最大风速超过每秒43米。秦岭站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可以抵抗零下60摄氏度的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设计抗风能力达到每秒65米,相当于17级以上风力。
秦岭站位于西南极的罗斯海恩克斯堡岛。罗斯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秦岭站不仅填补我国在该区域的科学考察空白,也为各国研究地球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海洋生物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重要支撑。”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说。
据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