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华和外孙(后面)

徐苗苗全家福

傅晶和张娣梅(右)

拾光照相馆

摄影大军 记者 韩晨柯 摄

小孙和妈妈合影 记者 韩晨柯 摄

一位奶奶正在拍照 记者 韩晨柯 摄

戴上帽子,奶奶变得萌萌哒。记者 韩晨柯 摄
“杭州媳妇儿”“老杭漂”……
(上接A03版)
我是从温州嫁到杭州的 以前附近吃碗面的地方都找不到 现在建起了大商场
2月3日,徐苗苗带着两个女儿走进了“拾光照相馆”,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因为她们都穿着汉服,一看就是盛装打扮过的。
摄影师们都很热情,教女儿们怎么在镜头前和妈妈互动。这让徐苗苗觉得,社区里的照相馆,比外面动辄4位数价格的照相馆好多了,“拍得很专业,过程也很开心”。
徐苗苗最喜欢一张照片,是她笑着望向远方,小女儿坐在腿边看向自己,大女儿搂着自己的肩膀,看着镜头。她说,这张照片,让她想起了这么多年来和两个女儿相处时的趣事,还有嫁到杭州后的生活。
“这就是一张照片的生动之处吧。”她说。
徐苗苗老家温州,在杭州读的大学,毕业后进入杭州一家国企上班。2013年,她嫁到了滨江,就住在滨盛社区。
她听老公说起过,当年,房子还在装修的时候,附近连吃碗面的地方都找不到。现在,附近的滨江宝龙城开起来,周边也多了很多烟火气十足的小店,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你知道吗?杭州最美的樱花跑道就在我们小区附近,我们经常会去跑道上跑步,太舒服了。”徐苗苗很喜欢在滨江的生活。
我是“老杭漂” 在杭州10年了 这个城市有我很多回忆啊
“我都多少年没上照相馆拍照了。”
67岁的王永华提高了音调,用北方口音温柔地对我说。
她和老伴儿都是山东青岛人,10年前,老两口为了照顾女儿,先后来到杭州。
“女儿想到外面去闯一闯,高考结束后就报考了杭州的大学,我们当然也尊重她的想法。”王永华没想到,女儿在杭州读完大学,就在这里找了工作,还嫁到了杭州。
为了带外孙,老两口也从青岛飞到了杭州,成了“老杭漂”。
在杭州的这10年里,王永华看着周边的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买菜也从要坐公交车去变成了在“家门口”就能买。
这几年,随着外孙渐渐长大,王永华也在杭州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是社区旗袍班的一员,平时还和街坊邻居们打太极拳、跳舞。社区里的这帮姐妹,也算是我的家人。”她爽朗地笑着说。
拍照那天,王永华和老姐妹们各自带着外孙、孙女。她特意穿了一件宝蓝色的毛衣,戴上珍珠耳环,还捯饬了一下头发。
拍完合照,王永华还和外孙单独拍了一组照片。看着小外孙长成了爱装酷的小小男子汉,她颇有感慨:在杭州10年了,这个城市也有我的很多回忆了啊。
社区免费照相馆,年后继续开
2月4日傍晚,伴随着“滨盛拾光照相馆”的灯光全部熄灭,傅晶发了一条朋友圈:“拾光的6天,10个摄影师,100户居民,10000张照片。”
一场新春限时活动结束了,在这6天里,100户新老杭州人走进这家照相馆,留下了珍贵的新春记忆。有的是为了来杭州闯一闯,从而被这座城市所吸引而留下;有的为了子女来到杭州,成了“老杭漂”,他们从天南地北而来,都在杭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拾光照相馆留下的每一张全家福,让他们想起了在杭州的往事,也让他们在杭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照相馆不会就这么关门。
傅晶说,接下来,照相馆会寻找不同主题,定期开张。年后,先把照相馆的场地固定下来,并且请专业的摄影老师给摄影班的学员们再上上课,“社区还想添置一些彩色打印机和相框,让前来拍摄的家庭能带一张照片走。”
“滨盛拾光照相馆”匆匆开业,傅晶也想通过橙柿互动,请大伙儿给出出主意,怎么让照相馆办得更好。
你可以登录橙柿互动App,在“杭州”频道找到这则稿子,在文末留言。我们将把大家的建议,一一收集,转达给社区。
这个春节,亲朋好友团聚时,别忘了拍一张合影,记录温暖的瞬间。
照片除署名外由滨盛社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