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有关进出北大校门的文章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话题近几日再度成为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
根据李植在知乎发表的文章介绍,北京大学现在进出校门要刷脸,但是他没有授权学校使用他的人脸识别信息,刷不了脸,进出学校需要门卫查验工作证后放行。因为查验工作证经常需要耗时十几秒时间,他往往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进去了,门卫大都认识他,一般不会拦截。
但是最近一天入校时,保安在校园里追了他半天,跑步没追上又骑了自行车来追。最后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证结束。而在出校时,又被门卫拦住要求刷脸,否则不能出校,最后他又是跨栏出校。
根据李植在文章中的说法,北大校园出入要查证件始于2008年。在此之前,北大是可以随意进出的。他在文章中认为,“北大的这种门卫管理制度给师生造成了很大不便,上下班高峰时,北大东门的闸机前常常排起长队。门口执勤的保安都很辛苦,但是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保安应当更关注校内公共场所,而不是站在门口。尤其是连出门也要管,毫无必要”。
大学校园开放为何一再引热议
对于大学的开放,社会公众的理解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大学允许校外人员,经过预约进校参观;另一个层次是,大学打开校门,所有人员不需要检查证件就可自由进入校园。北大副教授发文希望的开放,属于后一个层次,虽然他有工作证,但他希望进校不要人脸识别、检查身份证件。对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支持者认为,大学校园就应该向社会公众开放,进校门不要查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等证件。也就是说,要破除学校的围墙。而反对者认为,这一想法过于理想,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任务,校外人员涌入校园,会挤占学校的教育资源,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还会带来安全问题。一旦有身份不明的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发生校园安全事故,社会舆论必定会要求学校加强进出校门管理,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与师生员工的安全。
大学如何向社会开放,没有标准答案。这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听取师生及社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制订适合本校的开放方案,化解有关开放的争议。
如果学校地处闹市区,校舍资源本来就十分紧张,那么,向社会开放可实行预约制度,这样可控制进校人流,避免开放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而如果大学地处郊区,校园开阔,则可实施宽松的开放制度,社区居民不需要出示证件,自由进入校园——这就把校园作为公园,社区居民可自由享有大学的公共资源。
另外,大学的对外开放,还可更精细化。如国外的很多大学,没有围墙、大门,公众可自由到大学校园里,到校园草坪上晒太阳,到校园咖啡厅喝咖啡,校园也和社区融合在一起;但是,要进一步到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学生宿舍,却是要经过门禁系统,刷学生证或工作证的。这就做到了既开放校园,又避免开放影响到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进入校园的校外人员,进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是需要预约或联系在校的师生的。这种根据学校所承担的教学、科研功能进行不同层次的开放,也就保障了不同群体的利益,社区居民也理解大学的开放政策。
如果北大实施这样的开放,也就不会出现副教授跨闸机栏杆进校园这样的事了。
目前一些高校“打开校门”
主要是指开放参观通道
自今年7月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打开大门,近4年后首次恢复校园参观预约通道。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北京大学等高校“打开校门”主要是指开放参观通道。例如,根据北大此前发布的公告明确,2023年7月8日,北京大学恢复校园预约参观通道。一般情况下,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及双休日期间,开放校园参观。每日可预约时段为:09:00-11:00、14:00-16:00,且需于当日19:00前离校。个人和团队预约均实行限额管理。参观校园可提前7日通过“参观北大”微信小程序或扫描微信小程序码进行实名预约。
对此,澎湃新闻此前曾致电清华保卫处和北大保卫部了解到,清华每天开放4000个预约名额,约满即止;北大保卫部未说明每天可预约名额,只表示以预约平台每日放号为准,约满即止。与这些举措相伴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放预约的参观票“秒光”且出现“黄牛”兜售现象。 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