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家虹杭绣青花系列《蝶语》

传统戏剧服装

南宫秀非遗时尚设计中心
记者 潘卓盈
一针一线,方寸间织出锦绣天地。
本周六(11月11日)下午,“相约亚运 非遗话共富”2023杭州市非遗工坊直播,将迎来第五场之“锦心似玉:国之瑰宝”专场,这也是今年杭州市非遗工坊直播活动的最后一场。
今年,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起“相约亚运 非遗话共富”2023杭州市非遗工坊直播,通过“云探非遗工坊”的形式,让杭州的优秀非遗产品、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人,通过云端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聆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让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观、可感、可体验、可消费。
南宋时,杭州城内“机杼之声,比户相闻”“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由此而称“丝绸之府”。据《咸淳临安志》和《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州丝织品主要有绫、罗、锦、缎等十多个大类,仅罗就有素、花、缬、熟、线柱、暗金、金蝉等品类。
本场直播我们将带大家走进杭州刺绣的“锦绣天地”,以及南宫秀传统戏剧服装制作技艺非遗工坊,通过对古老丝织技艺的探访,分享杭州自南宋以来的服饰织造历史、蚕桑丝绸文化。
杭州刺绣焕发新生
一方绣架,撑开江南千年丝绸;十指春风,绣出湖上几分春意。杭州刺绣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把弯头绣花剪刀就出自杭州。
随着机器绣花的工业文明到来,杭绣技艺如今还在坚持的人越来越少。
庆幸的是,有一批像金家虹那样的杭绣传承人,正在让杭绣艺术光彩重现。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一根金”绣出神人兽面纹,杭绣大师技惊亚运嘉宾,出圈的正是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家虹。
她一直致力于杭绣传统针法的收集、研究和精品设计创作工作,在延续杭绣闺阁刺绣风格的同时,注重将传统针法和现代创意相结合,形成了隽永清新的风格。
2009年,金家虹开始创作“青花系列”作品,以传统青花为题材,跳出传统满工绣的设计方式,以女性体态的背影为载体,运用大量的画面留白,来展现别样的杭绣之美,演绎着“新一代杭州绣娘”对于传统艺术的理解与创作表达。
除了教授传统的杭绣技艺,金家虹还会鼓励徒弟坚持自己风格的创作、绣出拥有个人故事和特点的作品。
本场直播,金家虹的90后爱徒金东,将为我们展示杭绣技艺,同时带来不少拳头产品,并讲述自己的非遗逐梦故事。当代都市年轻人是如何遇见非遗,又如何从非遗传承中开启自己的新世界,我们来听听这位年轻匠人怎么说。
南宋皇宫“男工绣”变身“南宫秀”
杭绣,到南宋为极盛时期。当时的刺绣,一为“宫廷绣”,一为“民间绣”,前者专为皇室内苑绣各种服饰,后者刺绣官服、被面、屏风、壁挂等。
800年前的南宋,杭绣最精华的“金银彩绣”曾为皇家垄断,只为皇室显贵所用。由于当时的宫廷绣工多为男性,所以也被叫做“男工绣”。“男工绣”在鼎盛时期也只有300多位手艺人,而到今天,这门技艺的传承人已屈指可数。王胜红,就是其中一位。2014年,王胜红和“一根线能劈64股,17年只绣一幅作品”的男工绣传人赵亦军携手,将这种有着800多年历史,即将失传的技艺,演变成新的刺绣品牌——“南宫秀”。
传统戏剧服装,集历史、面料、工艺、图案、结构一体,是中国服装文化的活化石。
王胜红,19岁开始从事戏剧服装制作,数十年间,他已设计制作了近170个剧种服装,达8万套。目前,传统戏剧服装制作技艺已入选杭州市第六批非遗代表性名录。世界著名钢琴家乔瓦尼2016中国巡演的5套中式服装,杭州第19届亚运会宣传片里出现的中式礼服、接旗仪式礼宾礼服都出自“南宫秀”。
本场直播,王胜红将带着我们走走逛逛“南宫秀非遗时尚设计中心”,感受绫、罗、绸、缎、绢、锦、绣等中国传统服装面料,看看传统戏服文化元素是如何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王胜红希望更多人能通过“南宫秀”,了解中国服装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刺绣、服饰织造技艺。
招募8组亲子家庭 体验手工盘扣制作 试穿传统戏剧服装
为了让大家近距离感受杭州丝绸文化、杭州刺绣技艺和传统服装制作技艺,这场直播同样推出大家喜爱的“杭州非遗工坊市民体验团”环节,我们将带大家体验如何亲手制作一枚手工盘扣,以及试穿流光溢彩的传统戏剧服饰。欢迎大家报名体验,一共招募8组亲子家庭。
报名方式:登录橙柿互动App,在“活动”频道找到相关文章,即可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11月10日中午12:00
直播时间
“相约亚运 非遗话共富”2023杭州市非遗工坊
“锦心似玉:国之瑰宝”专场
时间:11月11日14:00-16:00
地点:南宫秀非遗时尚设计中心
(白马湖生态创意城SOHO创意园柴家坞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