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溪塔嫂”带出了近百位“美食种草官”

之江同心石榴红·杭州民族团结好故事

2023-11-09

万鑫萍 本人供图

杭州市委统战部、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都市快报推出

她在杭州实现了“助乡脱贫梦”

记者 韩晨柯

10月末,一场爱心助农活动在禹上直播间热闹开启。

谁是主播?——新人万鑫萍。

“万鑫萍”这个名字,在余杭区余杭街道、杭州民族联谊团体里,响当当。作为一名余杭街道溪塔村的少数民族巧手匠,她带着近百位“溪塔嫂”,掀起了民族团结的浪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才来到杭州,开启逐梦之旅,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小确幸”。

结对432人

她为孩子们点亮了一盏灯

万鑫萍是位土家族姑娘,是土家草鞋编织技法传承人。

2008年,她嫁到余杭。2021年,在余杭区余杭街道山西园社区的支持下,她加入了朗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并成了主要负责人,致力于公益平台建设。因为这个平台,让万鑫萍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一群孩子结缘。

2021年夏天,万鑫萍带着孩子回到老家看望父亲万胜德。父亲是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沙坨小学的一名教师,身患癌症,却坚持耕耘三尺讲台。多年的化疗,让万胜德面临着不小的医疗开支,但他依然资助了3名贫困学生。

万鑫萍回忆,小时候,3块钱一碗的面,父亲舍不得买。他会说:“买一把面回家自己烧,一家人都能吃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万鑫萍不能理解父亲的“抠门”,直到去看望了贫困学生后,她才明白父亲的“因少积多”,她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孩子们。

那一趟探亲之旅,万鑫萍结对了当地47个孩子。

学校缺少图书,很多学生又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没钱买书。万鑫萍就寻找社会爱心人士,共同资助贫困儿童,以对口帮扶的方式向沙坨小学进行图书捐赠。

这两年,在和各地志愿者团队的对接下,她又陆续资助了贵州、湖北、安徽、重庆的几百个孩子。目前,余杭街道朗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已经和432户家庭结对。

是溪塔嫂子

也是多民族嫂子

2022年,万鑫萍牵头成立了“溪塔嫂”巾帼女性发展助飞项目,帮助余杭街道近百位就业困难的女性提升自身技能。

她还为禹上稻乡策划了多场活动,传承编草鞋传统工艺,擘画乡村的非遗风景线。目前,“溪塔嫂子”们已经举办了近百场非遗活动。

为什么成立“溪塔嫂”?万鑫萍再次提到了那趟探亲之旅。

那趟旅程,万鑫萍发现自己结对的孩子们的母亲,都有一双巧手。“当时我就在想,妈妈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增收。”

恩施有合渣、九黄饼、豆皮等土家族、苗族小吃,家家户户都会做。万鑫萍便教这些妈妈们推广美食,在网络售卖。近年来,她已经帮助湖北省来凤县翔凤镇50多个家庭的妇女实现再就业。

余杭街道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以土家族、苗族、满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等民族为主。

“溪塔村以及周边的村落,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外来媳妇,有不少是少数民族。换到陌生的环境,难免孤单,我想把这群人凑到一起。”万鑫萍说。

在溪塔村,她的手是出了名的巧,土家族的非遗织锦、传统的扎染以及各类小吃,她都会做。听说万鑫萍要带大家一起致富,附近的妇女们纷纷加入。

万鑫萍说,只要想学,她包教包会。

做什么?

各类无添加的民族美食,比如端午的七彩粽、中秋的月饼等。“端午节,土家族也会包粽子,但我们的糯米会先用蝶豆花、橙红木、洛神花等纯天然植物进行染色。”在万鑫萍的帮助下,“溪塔嫂”们个个都成了“美食种草官”,一笔笔订单让大伙儿忙得团团转,也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快。

从溪塔嫂子到民族嫂子,从土家族嫂子到多民族嫂子,从一个人到近百人,“溪塔嫂”的队伍逐渐壮大,成为余杭街道一个响当当的名号。

近年来,余杭街道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利用辖区民族特色资源,在永安村、溪塔村等少数民族聚居村开展非遗体验、民族共建等各项活动,组织带动辖区少数民族参与,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