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工资啦!

学校即社会,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开出15家“公司”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量身定制的实习体验

2023-11-07

记者 郭婧 通讯员 孟繁卉

“发工资啦!”上周五,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的不少学生领到了自己在学校打工的“工资”。

不过,学生们拿到的“钱”只能在学校里使用,是学校专门发行的“钱外币”,在学校的超市里,1元“钱外币”就可以买到一支笔。

走进这所学校,就像进入了一个真实版的“模拟人生”游戏空间,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的社会职业。

学校从2023年3月开始打造“学校即社会”的校园活动场景,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基于职业体验的校园生活应用型空间,将“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学生评价相融合,构建一体化、数字化的新型育人模式。

除了在校园里“打工”,学校还在各个维度均设置了“钱外币”的获取和奖励机制,用正向激励鼓励所有学生积极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学生的学习从不止于教室或校园,学校尝试通过这些生活应用型空间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结,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更注重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规划校园里的最合理配送路线

“送三单快递就可以赚到1个‘钱外币’,我已经赚到4个‘钱外币’了。”学校若水校区的三年级男生李泊远说,这个学期一开学,看到学校快递站在招聘,他就立马报名了,“送快递在校园里跑来跑去,把所有教室、办公室都走一遍,感觉很有意思。

学校的快递站只在周五营业,他最多一次送过四五个快递,如果快递不大的话,就用手抱着去送,如果快递体积比较大或比较沉的话,就会使用小推车,一般都是两人一组一起去配送。

送快递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好玩,还要动点脑筋。学校负责快递站的老师会给他们一张表格,标注学校每个老师的位置,每次配送快递之前,他们先要对应快递件上的姓名,梳理出一张路线图——如何配送才是最短最合理的路线。

“这其实是在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同学们能够学着做好时间规划,提高配送效率,做成更多的事。”快递站的负责老师说。

和回收站的叔叔阿姨成了“忘年交”

五年级女生谢梓彦这次拿到了3元工资,是学校回收站里这个月工资比较高的一名职员。

“因为她自带小推车来回收废纸。”负责学校回收站的朱轶群老师说,当初就是看到谢梓彦用小推车运废纸到回收站来,让她动了心,主动“招聘”了这位职员。

正式加入了回收站后,她每周五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2人一组去学校的各个教室办公室收废旧纸张。

谢梓彦所在的潮涌校区现在一共7名“工作人员”,3个男生4个女生。几乎每个月都能拿到最高工资的女生王希晨,最多的一个月拿到过5个“钱外币”,除了在学校里回收废纸外,当废纸达到一定量后,她还会利用周末的时间,请家长陪自己去学校附近的回收站卖掉这些收来的废纸,“大约就一公里路,不远”。

回收站的学生站长祝辰熙更是和社区废纸回收站的叔叔阿姨成了“忘年交”。要是当月回收的废纸多,祝站长就请叔叔阿姨周末拎上蛇皮袋到学校来回收。每一次的回收数据,祝站长都一笔一画地记在小本本上,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朱老师说,回收站的学生们慢慢都变得“社牛”了,现在他们可以自己走进各个办公室和老师们对话交流,社交能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次次小小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的。

一家“边学边卖”的学校超市

“QW Neighborhood(钱外生活社区)”的运营资金库里的资金,为所有钱外学生最向往的空间之一——钱外超市提供了资金支持,超市里的商品,可以使用也只可以使用“钱外币”进行购买。

在这个超市里,心愿卡、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劳动成果、文化用品应有尽有,每隔一段时间,钱外超市还会上新品。超市里卖得最便宜的是笔,1个钱外币就可以买到,贵一点的有铅笔盒,售价在15至20个“钱外币”不等。

这些物品的定价,都是由银行的学生职员通过网络进行比价和调研再决定的。遇到节日,他们还会提前设计满减、打折、团购等活动。

每周五中午,是钱外超市开门营业的时间,超市里总是异常火爆,超市项目组的学生们,就负责咨询解答、商品推介、拍照服务、收银找零等。可以说,钱外超市真正实现了“钱外币”的回流和闭环。

钱外超市的LOGO也同样是由四年级学生自己设计的,除了有美术老师的审美指导外,数学老师也参与其中,超市的LOGO还融入了数学课标当中关于“图形与几何”板块的知识点——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

“立足教材,同学们在设计LOGO时,应用轴对称或平移设计图案,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数学包雯心老师说。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老师们也摒弃了传统的评价表,让学生自己讨论评价标准,并根据这个标准来投票选出LOGO。

“我们把超市搬进了课堂,又把课堂搬进了超市。其实伴随着线上支付,同学们能够用到真实货币的机会非常有限,而在钱外超市中,同学们不仅要计算购买商品的总价,还要计算找回的零钱。”校长赵骎说。

每人一个银行账户开启理财课

虽然钱外超市里的商品很吸引人,但更多的学生赚到了钱外币后并不舍得花掉,而是会存进学校的银行。

除了在学校的职业空间打工可以赚“钱外币”外,学生在科技、体育等各种比赛中获奖也可以获得钱外币的奖励。

学校五年级的梁彧同学最近就拿着5元“钱外币”走进了钱外银行,准备存入自己的账户,这是他在科技比赛中获得了全国第一名后得到的奖励,目前他已经在学校的银行里存了47元“钱外币”了。

和超市一样,学校的银行也是每周五会开门营业。

“钱外银行开业近一年,存款越来越多,‘组织架构’越来越健全坚实,‘流程机制’越来越科学完备,‘酬宾策划’越来越智慧弹性……”学校的王璐副校长说,目前在钱外银行,学生人人都有账户,随着学生们存款金额越来越高,接下来,钱外银行除了提供存款利息外,也将陆续上线理财产品,开展个人外汇业务,让学生们能够在学校实操理财。

“无论是在银行,还是超市,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再现,同学们能够身临其境参与买卖交易。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会惊喜,会难过,会后悔,能够意识到金钱在人生过程中的价值存在,并且去思考如何理财。”校长赵骎说。

从“批量生产”走向“个性发展”

最近,学校还新开张了一些“公司”,学校五年级的男生邱允泽原本是回收站的宣传策划人员,这个学期辞去了这份工作,“跳槽”去了学校的动物园工作室。

“我早上是伴随着鸡鸣进学校的!”有一天,他发现学校开辟出了一个小动物园,给公鸡搭了窝,给大白鹅建了个小游泳池……“我们班的张宇彬同学成了动物园的园长,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想和他一起为动物园出一份力。”

随着学校的职业“公司”越来越多,学校最近还新设了市场监管局、营养局、调解委员会等,也都招募了学生加入。

按照招聘计划,市场监管局将对各公司进行监督管理;营养局将对学校饮食(午餐、课间餐、饮用水等)进行检验……

自从今年3月,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开始打造“学校即社会”的校园活动场景,目前已有15家“公司”,100多学生岗位,200多学生职员(有些岗位是多人参与)。

“生活应用型空间正在撬动学习变革,并逐步实现了从‘批量生产’模式走向‘个性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自身发展所需的量身定制的学习服务。”校长赵骎说,生活应用型空间是基于真实场景的学习空间,是链接生活和社会的纽带,生动体现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在校园生活应用型空间中,学生能够从基础知识、体验和兴趣出发,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与老师们共同开展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家长、教师变成学习共同体和生命成长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