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柿柿如意》 杭州市澎博小学二(4)班 黄璟源
本版主持 骆忆川
你好,机器人
杭州市大关中学附属小学
五(4)班 马瑞嘉
你能想象未来机器人帮助我们做家务吗?你能想象未来我们去餐厅吃饭,服务员和厨师都是机器人吗?你能想象未来机器人可以照顾孩子,甚至辅导孩子做作业吗?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浙江省科技馆举办的“科学有观”系列活动之“你好,机器人”的活动会场。
刚开场,来自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的谢老师先抛给大家一个疑问:“机器人是什么,谁能给机器人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场小朋友顿时炸开了锅。在激烈的讨论后,谢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身边就存在很多机器人,机器人是可编程、具有自主性、可以驱动的机器。现场一片“哦”声,大家似乎对机器人有了新的认识。
谢老师通过一个短片带来了本次活动最精彩的部分——如何让机器人去给我们倒一杯水?这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包含了极其复杂的科学知识。首先,机器人需要具备人机交互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机器人能听得懂人话。其次,机器人需要有物体识别的能力,也就是说它需要知道倒一杯水要用到哪些物品,水壶和水杯在哪个位置。再次,机器人要有精准的定位技术和智能决策的能力,它要能找到水壶和水杯,再准确地拿起它们。最后,机器人需要有精确的运动控制能力,能控制水壶的倾斜速率,判断水杯里的水位,并将水杯送至我们面前。通过谢老师图文并茂的讲解,我才知道机器人技术的博大精深。
提问环节到了,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有的问机器人能否听懂动物的语言,有的问机器人会不会占领地球,还有的问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谢老师都给出了耐心的讲解,并给出了他的观点,我们都受益颇深。
在大家齐声朗读之江实验室的座右铭“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声中,我们结束了本次科普学习之旅。那个能为人类倒水的机器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带着谢老师给大家的谆谆教诲,我们立志学习科学知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制造出拧得了螺丝也下得了厨房,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机器人。
指导老师姚国芳:
这篇作文描述了小作者参加“你好,机器人”的活动经历。在活动中,通过讨论、答疑和实例讲解,了解了机器人的复杂性以及科技对未来生活的改变,让小作者对机器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章脉络清晰,语言流畅,很好地展现了参与者对机器人技术的热情和向往,表达了对未来科技的期待。
秋末,剩下的日子
濮家小学教育集团濮家校区六(5)班 叶锦忻
我仅仅是一棵树,是一棵十字路口旁无人问津的树,仅仅是一棵马上遇冬枝叶就枯萎的树。
回想这平淡的一生,我看到过太阳初升时的点点晨光,我看到过日落余晖的抹抹红晕。我曾荡漾于春风中,欢庆于夏光中,回忆于秋风里,等待于冬雪里。望着那干枯的枝叶,它曾被折断过,望着那饱经风霜的树干,它曾被刻画过,望着那松垮的树根,它曾被人生生拔起过。但我不曾恨憎过人类,因为我总深深地记着,二十年前也是一双稚嫩的小手将我悉心种下,反而我讨厌自己是一棵树,我想也许是我长得太大了,大得招人嫌弃,大得招人厌恶,大得连我自己都常常埋怨自己……我知道人类这样做是在伤害我,但我常常包容、宽容他们,因为我想告诉他们,大自然的怀抱是温暖的,大自然真的很在乎他们,而且我相信他们,相信他们同样也很在乎我,相信他们总会改的。
忽然一阵刺骨的凉风打破了这些回忆,将我带回了现实,不知不觉天黑了下来,黄昏把最后一抹余晖毫无保留地洒向大地,就像我刚来这世界上第一次看到的那样。当时觉得它是那么耀眼,那么夺目,而现在呢,是那么凄凉,那么伤感。忽然,我的叶片上一片湿润,原来下雨了,雨凉凉的,冰冰的。没有春的细腻,没有夏的凉爽,秋雨是刺骨的心酸。
我抹了抹满身的泪,泪眼蒙眬中,看见远处一个顶着背包的学生向我跑来,又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向我走来,再是一个撑着坏伞的女人朝我跑来……不一会窄小的树冠下就挤满了人,望着他们焦急的样子,此时我似乎是他们最温暖的避风港,一股强大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原来我是这么重要!我尽量低下身体,为他们多挡一些风雨。也许是上天的感动,雨神的怜悯,雨很快就停了,我想这可能是今年我最后一次保护他们了吧。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失落又无奈,忽然一个小女孩转身对我喊:“谢谢你!”我满足了,因为还是有人记得我、理解我的!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他们,大自然是家,是温暖。我有些担心,担心他们习惯于我们的存在,但失去时会不知所措……
我奋力抬头望望天空,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再看一看,看一看,看看这曾被我深爱的世界,看看这曾被我深爱的一切。伴随初冬的第一场雪落下,我倒下了,渐渐地倒下了,深深地倒下了……
指导老师陈鹭:
这篇文章以一棵树的视角,描绘了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起伏变化,情感深沉,引人深思。作者通过树的自述,展示了自然环境的美丽和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棵树见证了人类的生活,虽然受到了伤害,但仍然选择宽容和等待,尤其是在生命的尽头,它仍然挂念着人们,想为人们多挡一些风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了三个“倒下”,给读者留下满心的悲凉和深思,余味悠长。
有趣的“蒙眼作画”
杭二中白马湖学校四(1)班 李非阳
“砰”的一声,台上的同学撞到了桌子上,瞬间整个教室都炸开了锅,笑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原来,是老师“坏笑”着说:“今天我们不上课,我们这节课来玩‘蒙眼作画’。”教室里顿时传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
紧接着,老师说:“这个游戏说简单却并不简单,虽然只是需要你蒙上双眼在纸上作画,但是要想画准确也并不容易哦!游戏规则呢,就是用黑色的眼罩蒙住眼睛,在3分钟之内在纸上画出人脸的五官。”
刚开始,我们都觉得游戏很简单,可是谁能想到,我们屡战屡败,有的把鼻子画到了眼睛里,有的把鼻子画到了耳朵上,还有的甚至把鼻子画进了嘴里。我实在看不下去他们的“杰作”了,于是高举起手,叫道:“让我来,让我来!”我得意地想:画画可是我的强项,这可难不倒我。可是当我戴上眼罩时,黑暗扑面而来,顿时好像身处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洞,我伸出拿着笔的手想要往黑板前走一步,可是黑暗就像一个调皮又可恶的小怪兽龇牙咧嘴地拽着我,对我嘲讽道:“来呀,来呀,胆小鬼,不敢了吧?”突然,有同学喊了一声:“快点呀,时间可不等人!”这时,我多么希望能拉开眼罩看一眼,但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于是,心一横,大胆往前迈了一步,就摸索着画了起来。刚一画完就听见同学们哈哈大笑的声音,我拉下眼罩一看,我居然把圆形的大鼻子画到了脸的外面!
游戏在轻松愉快又有点紧张的氛围中结束了,而蒙上眼睛那种突然陷入黑暗的惧怕和无助感却仍然很清晰,我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保护眼睛,每天都能看见光明!
指导老师王格爽:
这篇作文内容真实、具体,记录了一次富有生趣的游戏过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无论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还是心理描写,都恰到好处。结尾部分描写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启示要珍惜光明,耐人寻味,令人赞叹。
我爱我的“唠叨”妈妈
杭州市文渊小学三(3)班 钟沈辰
假期的早晨,我还在床上,妈妈的唠叨神功就开启了工作模式,不断向我袭来:“起床啦,起床啦,太阳晒屁股啦!”还没等我完全清醒,迷迷糊糊穿衣服的时候,后边又传来了妈妈的声音:“快去刷牙,快去洗脸,再不去,早饭都凉了……”机关枪似的话语,充实了我的早上。
但是,天真的你不要以为这就是结束,这仅仅是唠叨的开始。
上午我在写作业的时候,抬头向窗外看了看,仅仅是这1秒的走神,就被眼尖的妈妈发现了,机关枪打开了射击模式:“做作业的时候,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发呆,不要开小差,你就不能认真一点吗?这样子你什么时候才能写完作业?快用心,写作业……”不喘一口气的连环发问,让我低下头,不敢再开一次小差。
中午,我吃饭的时候,手才刚碰到碗,妈妈的唠叨就在耳边回响了:“你洗手了吗?还不快去洗手!手洗干净一点!快一点、快一点,不要在那边磨磨蹭蹭的……”在妈妈的不断催促下,终于完成了洗手大业,以为可以清静一会儿,但是我那比蜗牛还慢的吃饭速度又被妈妈嫌弃了:“吃快点,吃快点,全家人都吃好啦!就你,饭碗里只动了那么几粒米,光吃菜,不吃饭,怎么长身高?快点吃,快点吃……”
到了阅读时间,我手里还没选好要阅读的书,妈妈就开始催促:“时间到啦,快看书啦,这么磨磨蹭蹭待会还有时间看吗?就知道偷懒……”我拿起书来看了,妈妈又开始抱怨:“你怎么天天都在看《米小圈》,给你买了这么多书,你就不能换一些课外书看吗?《米小圈》你都看了几遍了?”
唉,好像面对我做什么事,妈妈都有说不完的话,虽然,这些话是有点唠叨,但是我知道这是妈妈爱我的表现,我也爱我的唠叨妈妈。
指导老师曹敏芳:
生活即作文。小作者特别善于观察,选取了妈妈最具特点的“唠叨”,摘录了妈妈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名言”,并用语言描写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加工,使得爱操心的妈妈跃于纸上,让观者忍俊不禁,非常优秀。同时,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不失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