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小记者优秀作品选登

2023-10-29

本版主持 骆忆川

探秘六和塔

杭州市育才大城北学校三(2)班 高梓杰

星期天早晨,小记者们纷纷来到六和塔公园。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启了探秘之旅。

远远望去,六和塔像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笔直地矗立在那里。它建于北宋开宝三年,为吴越国国王钱弘俶为镇江潮而建。全塔高为59.89米,内部塔心为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楼阁式檐廊为八面十三层,每级廊道两侧都有壶门,塔内螺旋体相连。塔内现有南宋时期砖雕共174组,刻画着仙子、飞禽、走兽等各式图案。塔侧面有六和泉池,里面泉水清澈,鱼儿在泉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我们顺着塔后的楼梯来到了“六和典故”,那里摆放着三座栩栩如生的雕像,分别是钱王射潮、鲁智深和武松。关于钱王射潮,传说唐末五代吴越国王钱镠治理杭州时期,江中潮神在作怪,钱王派一万名弓箭手,万箭齐发把潮神射死,才可以修好海塘,所以把塘叫作钱塘,江也叫作钱塘江。

再往上走就是百塔林了,塔林里基本浓缩了全国各地有名的塔,我最喜欢逛百塔林,因为可以不用跑遍全国各地,就可以欣赏到各种独特的塔。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六和塔的发展历史,我觉得很有意思!

指导老师宋雨:

小作者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你笔下的六和塔公园是如此令人向往!恢弘的建筑,造型各异的塔,蕴含在雕像后的历史文化,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自由自在”“栩栩如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字里行间更能感受到你出行时愉快的心情。跟随着你游览的脚步,我们也领略到了公园独特的景致!

风景里的故事

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四(7)班 杨裴翼

说到风景,我便想到了我的家乡。峰峦叠嶂,碧水如镜,空气清新。最让我动心的,是家门口的紫云山水库。

从家门口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像是给山穿上了一件绿色大衣,山头云雾缭绕,给群山又增添了一抹神秘梦幻,这便是与水库齐名的清砀山。那山顶,有一座寺庙,袅袅香火与云雾相连,使寺庙在其间若隐若现。那儿,我和奶奶是去过的。她一边领着我进去,一边和我说着:“乡亲们逢年过节都要到这登高祈福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保佑家人。”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走出寺庙,横柯上蔽,一条石板路蜿蜒而下。山的脚下有大片竹林,苍翠欲滴,又忽见一条清泉溪水出于其间,静流入湖。那就是紫云山水库。湖面静静像是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一朵朵白云在镜子里行走,穿过高耸的山峦,碧绿的树林,就好像是一群雪白的羊群游走在碧绿的草原里,栩栩如生。河中央不时有几条调皮的鱼儿跃出水面,水面立马就变得波光粼粼,仿佛它也要和我一样,争相看这如诗如画般的美景。傍晚时分,勤劳的渔民,划着竹排,撒网捕鱼,颇有宁静祥和之美。

去年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在河边玩耍,爷爷见我这么喜欢水库,就把以前修建水库的故事告诉了我。为了让水库下游的庄稼有水浇灌,也为了以后长远的利益,太爷爷和他的乡邻们不得不将房子拆掉蓄水,举家搬迁到地势较高的地方。为了早日实现水库蓄水,村民们出钱出力,主动帮助解放军叔叔一起修建水库。那个时候没有挖山抽水的机器,只能用最原始的锄头挖,用桶挑。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仍然提前半年完成了修建水库的任务,成功赶在春天雨水季到来之前竣工,蓄起了水。

再看着眼前的湖面,我不禁感慨,这不就是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情谊吗?正是人民子弟兵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才有了这一方安民之所;正是老一辈人的质朴与勤劳,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指导老师陈鑫仪:

这篇文章文笔优美,角度新颖。小作者熟练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散文化的语言娓娓道来,笔触细腻又活泼,文字质朴却饱含情感。这篇文章,美景与回忆交织,诗意与真情相融,令人动容,确为佳作。

海螺湾

杭州市胜蓝中学七(1)班 薛德翰

去年夏天是一个梦,梦的开始是海螺湾。

阳光伴着海风拂过我的脸颊,山峰上的公路依在海边,我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的乡村。天是被洗涤过的,丛林间的墨绿翠色欲滴,滴在沿海的山峰上。绕过一道弯,一阵刺激的阳光射进车窗,我连忙用手遮挡自己的眼睛,我好奇这是哪里,又把手挪开。一大片汪洋映入眼帘,碧蓝的海水与天空融为一体,海的另一头是渔船和小岛,近处是五彩缤纷的滨海村落,沙滩与芭蕉树靠在海边。一切像极了夏天最美好的样子。

翻过这座山,我们就到了海螺湾。我从车上下来,赤脚踏进米黄色的沙滩。海边的浪声震耳欲聋,海风给三十多度的炎热带来一丝清凉,天和海是一个花瓶,上面的青蓝色无法复制粘贴,芭蕉树下有人乘凉,山边有村民居住。我看到这样的场景,不顾脚下的碎石,直奔海岸,紧接着,一头栽进水里,享受海水的凉爽。我躺在清澈的水面上,看天,看山,看云,夏天的快乐浸没在蒂芙尼蓝的海水里,海边也承包了我一整个夏天的欢乐。

阳光照在我的皮肤上,我在海上任由雪白的浪花扑打我,让浪花把我的身体抬起来,又让浪花翻涌过全身。当我从海水里上来,抬起全是水珠的头,睁开眼,白云围绕在山巅,海面的蓝色述说着热烈的浪漫,与阳光一起,入侵到我的夏天里。

我第二次下水,是伴着夕阳一起的。天边的晚霞用淡紫色渲染,再用最浓烈的红色盖上一笔,迎着夕阳的余晖,铺垫在克莱因蓝的天空之上。海面上波光粼粼,连接着快要落下的大阳,泛着橘红色的光。云彩受到阳光的影响,不得不染成金黄。远处的山与森林成了落日的剪影。渔民的船只凯旋,伴着最后一缕阳光,带来丰盛的晚餐。走到村里头,在皎洁月光下,吃完了晚饭。乘车迎着清凉的晚风,翻过了山头,回到家中。

少年纯真地认为自己拥有了海边的风光,拥有了浪漫而美丽的黄昏,就拥有了整个夏天。现在,天亮,梦醒。

指导老师周燕:

小作者用他生动的语言,以及自身的感受,加上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欢乐的世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同时,寓情于景,充满了对美好回忆的珍视和怀念,又流露出一些童年不再的淡淡忧伤。

游六和塔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月明校区)

三(1)班 朱宸希

六和塔是钱塘江畔的将军塔,它像一位庄严威武的将军守护在钱塘江畔。暑假的一天,我们来到了这里。

沿着台阶往上走,不一会儿,一座高近六十米的楼阁式塔出现在眼前,那就是六和塔。六和塔看上去是十三层,其实只有七层,它由明层和暗层两部分组成。明层共七层能进去;暗层有六层无法进入。站在六和塔下往上看,一扇扇窗户就像弯弯的拱门,刻着镂空的花纹,每一扇窗户都一模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绕到六和塔后面,你会看见一汪清澈见底的泉水——六和泉池。一大群金鱼在里面欢快地游来游去,有红色的、有白色的,还有金黄色的,五颜六色的真好看。池底有一枚亮闪闪的硬币,可能是有人在这里许愿吧!

沿着山路继续往上走,经过鲁智深、钱镠和武松三人的石像,就到了百塔林。百塔林是我国著名古塔的博物馆,每一座塔都是原本塔的十分之一大小。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九顶塔,它的外形很奇特,一个地基上有九座塔,就像戴着九顶帽子。“一塔起九顶出”就是它名字的由来。

六和塔文化公园的宝贝实在太多了,写都写不完,需要你细细观察,亲身体会。

指导老师吴丽媛:

这篇习作的亮点是把“游”的过程写得非常精彩:首先介绍六和塔阁楼式建筑引人入胜,接着描写后面许愿池的金鱼欢快多彩;最后重点介绍了百塔林的九顶塔外形奇特。小作者用精准的句子画出了“游览线路”,跟随小作者移步换景,我们脑海中仿佛也游览了六和塔的美景。

杭州博物馆游记

杭州市胜利小学(新城校区)

四(4)班 石瀚文

伴随着夏日蝉鸣,我和爸爸妈妈走进了杭州博物馆。刚踏入馆厅,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琳琅满目的文物让我眼花缭乱,展厅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精美的文物,让我感到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

我的目光很快就被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塑海鳌山子笔架吸引。青花瓷的质感细腻,颜色鲜艳。它的造型独特,层次分明,形似海鳌。而且这是目前国内出土所仅见的元青花笔架,对于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不由得发出了惊叹,古代文人们真是有文雅之风啊!作为刀剑爱好者的我,马上又被战国几何纹平脊铜剑吸引。这把青铜剑,色泽黑中泛青。旁边的爸爸盯着这剑,小声地说:“这可是典型的吴越式青铜剑呢,也是战国青铜剑中的精品之作,体现了当时匠人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神又游向了“不可移动文物”。我们杭州不可移动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涵盖了石器时代至民国各个时期,涉及所有地面文物门类,呈现出杭州历史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多样性,看得我兴致勃勃,也让我肃然起敬。

“最忆是杭州”,在杭州博物馆的参观中,我不仅看到了许多精美的文物,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我们国家和我们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历史和文化充满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敬意。

指导老师高媛:

小作者满怀期待走进了家乡的博物馆,眼球不断被精美的文物所吸引。特别是塑海鳌山子笔架和战国几何纹平脊铜剑,从命名就容易联想其独特的外形。这次参观相当于上了一节生动的历史课,真切地感受到博物馆在静默中诉说的沧桑繁华和灿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