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佳琦
昨天,都市快报一篇关于学生“早恋”的稿件引发了热议,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观点。(详见10月25日快报B08版:《学生早恋不许评优,须向老师报备 杭州有班主任制定班规,不会棒打鸳鸯 一个班超出5%的恋爱率会采取措施》。)
文章中,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杨春林老师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观点——
班级早恋在5%之内是合理的,如果高于这个比例,意味着这个班级的班风存在问题,会采取一些硬性的措施;
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早恋外在的人为力量很难拆散,合理引导顺其自然是比较好的选择。现在,我采用报备制度了,你要谈可以,但要求同步告诉老师;
班级制定了一个制度,谈恋爱不许评优秀,诸如不能评三好学生,不能评文明示范生。
而在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的徐晓莉老师看来,“早恋”是个伪命题,青春期孩子的早恋,与其说是爱别人,不如说是爱自己,是爱自己被别人喜欢的美好感觉。
为什么谈恋爱不能评三好?
杨老师回应网友提问
评论区中,也有网友提出了疑义:为什么谈恋爱就不能评三好学生?每个班5%的早恋数据是从哪里得来的?对此,杨春林老师也在爱写作的狮子微信后台留言积极进行了回应。
网友“熊猫”:学生时期谈恋爱是违反了什么道德,一旦谈恋爱就不能评三好学生和模范生?这种规定岂不就是变相地在说明,学生谈恋爱是不道德的事情。
杨老师回复:非也,评价是导向功能,表明不支持的态度,如果是不道德,那就不是不评优的问题了,那是要谴责的。
网友“Mr. Wang”:5%=2人。超过1对就是班风有问题?没有人想去谈恋爱,难道不是更大的问题吗?
杨老师回复:有些表达,有现实场景和语境,一个班毛50人,是不是超过2,不足3。姑且假设是2人,是不是至少涉及2对,不是2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班有3对以上在谈的,专家研究还是有道理的,偏多的。
网友“玺儿她爹”:一边生育率下降要刺激结婚,一边阻止恋爱的学习探索,这就好比从来没有学过的人参加高考,要他考上985,可能吗?天方夜谭不是吗?正确引导才是对的,不要搞得上纲上线。时代改变了,希望学校也能随之改变,不要一味地闭门造车。
杨老师回复:现在教育总体还是包容的,但老师在台上,基本的态度还是要有的。也请家长认真通读,整体理解。包容体恤,指导关注,难道错了?“同学们,我们谈起来!”这样才是好的?如果是这样,老师也面临着另外的巨大压力。
网友“思远”:高中保持良好同学关系,上大学了再谈。
杨老师回复:这是不错的选择,学会与异性交往,不要太早拴在一棵树上,而失去一片森林。我班级排座位采用抓阄的方式,一个月抓一次,力求三年下来,每个人都和班级里的异性同桌过。
很多家长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网友“Hy”:我女儿初中,我就跟她实话实说,在这个年纪情窦初开很正常,有喜欢的男孩子也很正常,不丢脸,但我们把学习学好,要自尊自重自爱,妈妈是不反对的,两人一起好好学习,跟妈妈说都可以的。女儿跟我说现在太小了,谈恋爱是大学的事情,我还早,班里这些歪瓜裂枣我还看不上。
网友“武林客”:青春期男孩女孩相互有好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这个年龄段如果还对异性没兴趣,那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但有好感不等于马上要去谈场恋爱,恋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家长和老师可以多和孩子聊聊爱情和婚姻的话题,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老师尝试用疏的方法来对待这个问题,是值得肯定的,至于早恋不评优,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代表着学校和老师的态度,不惩罚、更不鼓励。
网友“阿白”:我个人觉得早恋是一定程度上可以的,毕竟有些时候情侣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学习,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以前我高中的时候就有一对“人尽皆知”的情侣,男生每天在走廊上帮助女生补习数学、英语和政治,然后女生有一段时间成绩就提升得非常快,可能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网友“苹果”:高中生的恋爱我认为是正常的,不要强行去拆散,反而适得其反。家长可以假装认可,站在孩子一边跟他交流,这样他反而什么话都跟你说,慢慢他自己意识到恋爱不可取的时候自然会分手。我家儿子我就这样操作,效果很不错。
网友“高宝宝”:非常赞同杨老师的观点。评价体系是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的,尤其对学生而言,是要有正面的引导的。这么多年,至少我从未听说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公然地表态说支持早恋的。而且,我个人觉得,“谈恋爱不许评优秀”这个作为制度出台也有个好处,就是选择权在学生自己,如果你非要谈这个恋爱,那么你就放弃评优的念头。对一些学生来说,也许就会自己去衡量下得失,会去思考到底值不值得去早恋。任何年龄段恋爱,都不应该盲目,更别说还是未成年的学生。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这样的制度,有班主任这样的立场,至少对于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来说,能让他们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掂量,也是对自己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