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夏阳 摄

为什么必须全程背对着场地?
记者 殷佩琴
昨天上午,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硬地滚球比赛在杭州体育馆全面开打。
硬地滚球,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将大石头掷向目标小石头的游戏。该项目在1984年的纽约残奥会上首次亮相。
本届亚残运会硬地滚球项目设单打、双打、团体项目共11项,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功能状况分为BC1、BC2、BC3、BC4级。
硬地滚球的规则和冰壶有点类似,运动员首先掷出1个白色目标球,每队掷出或滚出6个红色的球或6个蓝色的球。此过程称为一“节”比赛。
在每一节比赛结束时,掷出的球距离目标球最近的获得1分,并且与对手的最近球相比,距离目标球更近的每个球可额外获得1分。
有时候两球目测无法判断距离远近,裁判员会利用专业的测量工具。
“协助者”只能待在发球区内 全程背对着掷球场地
中午12点,男子个人BC3循环赛开始,和上午BC1和BC2循环赛不同的是,每位运动员的面前多了一套工具,身边也多了一位助手。
参加硬地滚球项目的运动员都是严重的脑瘫患者(由于脑损伤而影响肌肉运动控制和肌肉运动协调性)或患类似病症且需要使用轮椅的残障人士。
BC3级是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员设置的,该级别的运动员无法做出握、拾、掷、投等动作,因此需要辅助的斜坡道工具以及竞赛辅助人员的帮助才能完成比赛。
在亚残运会的比赛中,运动员可以利用轮椅、假肢等辅助器具参赛,硬地滚球项目中,起到协助作用的则是竞赛辅助人员,因此他们也被称为“协助者”。
赛场上,运动员们不是孤军奋战,“协助者”们并不显眼,他们可能有着多重身份:运动员的父母、教练、后勤人员……
“协助者”只能待在发球区内,全程背对着掷球场地,完全不了解目标白球和篮球、红球的位置关系,他们要做的只是耐心与运动员沟通,根据运动员对下一球的角度和距离作出判断后,调整斜坡道的高度、位置等。
如果目标白球距离发球线比较远,斜坡道就需要加高,以确保掷出的球有足够的惯性可以滚到白球最近的位置,而这些工作都需要运动员和“协助者”配合。
运动员无法做到捏、掷等动作 “协助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比赛中,运动员可以看清局势和球的位置,但是无法直接做出投掷动作;“协助者”全程背对场地,不知道球的位置,只能听指挥摆放斜坡道,想要尽可能多得分,二者缺一不可。
硬地滚球项目的“协助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可能刚开始配合时,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要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时间。
比赛用球重275克,大概小瓶装矿泉水那么重,但对于参加硬地滚球BC3级别的运动员来说,无法做到捏、掷等动作,其他动作也可能要花常人两到三倍的时间才能掌握,“协助者”要尽最大力量帮助他们。
一般来说,运动员和“协助者”的组合都是固定的,他们从日常生活到训练比赛,都需要准确交流,培养默契度,一起付出了很多。
因正值周末,昨天,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走进场馆观看亚残运会比赛。杭州体育馆观众入口处还专门设置了“硬地滚球”体验区,小朋友们很感兴趣,抢着排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