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中秋 摄
记者 陈彬
526.8620分,金牌!昨天下午,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王柳懿、王芊懿拿下花样游泳双人项目金牌。
杭州亚运会花样游泳有双人项目与集体项目两块金牌,经过两天的双人技术自选与双人自由自选比拼,这对来自广东深圳的双胞胎姐妹花成功拿下其中一枚宝贵的金牌。
中国花样游泳队有个习惯,会专门称呼双胞胎运动员们“大小双”。进入国家队后,姐姐王柳懿自然而然成了“大双”,妹妹王芊懿则是“小双”。实际上,“大双”只比“小双”大了2分钟。
在先前接受采访时,“大双”王柳懿说:“上一次参加亚运会时我俩还是队里的小妹妹,非常青涩,这几年来我们慢慢成熟,也算是大姐姐了,希望可以带领年轻队友们一起拼搏拿下奥运资格,在全国人民面前有完美的表现。”
在大莲花旁表演《莲》 “大小双”说这是一次突破
今年无疑是花游历史上变数最大的一年,世界泳联自今年起执行新版花样游泳规则,对于运动员来说,比赛时的动作难度扣分更为严格,一旦技术裁判认定运动员没有完成申报的难度分值,不管其他动作表现得多么完美,整串动作都会跌落至只有0.5的基准分……
前天的双人技术自选与昨天的双人自由自选两场比赛中,“大小双”分别为我们带来了名为《莲》与《豹》两个主题动作。
这两个主题动作,今年的福冈世锦赛上,因为更为严格的规则,王柳懿、王芊懿在这两个主题动作上都留下了一些遗憾:
先是双人技术自选中表演的《莲》,决赛动作难度没有被全部认定,由于裁判认定第一串腿组合中的冲起动作没有足够停顿,因此难度被判罚回到基准分,动作完成的分数也相应减少,“大小双”只能排名第四,无缘奖牌。
而双人自由自选上表演的《豹》,预赛上因为难度没被全部认可,仅排名第九;决赛前“大小双”与教练修改了部分有争议的动作,其中包括预赛中难度分较高的一个动作,导致决赛难度不仅降低,还要通过两天时间掌握全新的系列动作。
虽然表演过,但这可不是炒冷饭。“大小双”说,“杭州亚运会上带给各位观众的《莲》与《豹》,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的。”
别看《莲》与《豹》展现的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是姑娘们的柔中带刚,另一个是姑娘们的爆发与速度,事实上,这两套动作,都是根据“大小双”量身定制的。凭借这两套动作,“大小双”分别获得266.5767与260.2853的高分,领先其他选手。
尤其是前天表演的《莲》,在获得观众的掌声与欢呼时,其名字也被杭州市民们发现,与杭州奥体中心的“大小莲花”相呼应。赛后,王柳懿解释说,这也是一次别出心裁的准备:“我们觉得这套动作与杭州非常贴合,而且我们很喜欢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以往在花样游泳赛场上其实很少出现这样主题的动作,因为会让人觉得动作偏柔软,没有力量。今年我们编排的《莲》算是一个突破,尝试用中国的元素,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美。”
《莲》的出圈,让“大小双”感到非常开心:“我们的啦啦队实在是太热情了。在赛场上就感受到一股振奋的力量,让我们坚定地走下去。”
6岁就会游泳、芭蕾、钢琴的默契双胞胎
一看就是好苗子
在花游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是我们看到的每一个拼搏在花样游泳运动上的运动员的缩影。无论是坚持8年如一日才等到男子可以参加花游集体项目的中国男子花游第一人石浩玙,还是游了整整18年花游,拿下世锦赛四冠王的“大小双”王柳懿、王芊懿。
6岁学游泳,8岁接触花游,11岁进省队,20岁进入国家队。 “大小双”今年不过26岁,却有20年的时间在水中奉献。
回看这对姐妹花的简历,会发现她们身上承载着中国花游的不少里程碑:她们是2017年世锦赛集体组合冠军,这也是中国花样游泳队在世锦赛上获得的首枚金牌,创造了历史;东京奥运会上,王芊懿获得团体自由自选银牌;2022年匈牙利布达佩斯世锦赛上,两人摘下双人技术自选、自由自选和集体技术自选、自由自选四枚金牌,是名副其实的“四冠王”。
6岁时,为了锻炼身体,王柳懿、王芊懿开始学习游泳。一次机缘巧合下,姐妹俩在游泳馆遇到花样游泳队训练。花游队的教练看她们是一对双胞胎,身体条件不错,便鼓励她们去尝试花样游泳。
爸爸妈妈很快就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父母带姐妹俩到深圳体工大队(现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寻找花样游泳教练,作为深圳花样游泳队教练的胡良慧一眼就相中了她们。“像她们这种条件的我还是第一次见,个子瘦瘦高高的,四肢修长,正是我们最喜欢的身形。作为双胞胎也比较默契,相似度又比较高,所以同步性会比较好。当时我就说不错,可以来试试。”胡良慧还记得,姐妹俩刚来的时候,已经会一种到两种泳姿,也学习过芭蕾舞,在水里不仅浮力好,而且动作规范,“是非常不错的好苗子”。
别看姐妹俩不过6岁,兴趣班已经上了不少:芭蕾和游泳培养了体态的美感,钢琴奠定了对节奏的掌握,还有奥数、书法等技能加持,在花游这个综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运动项目里,王柳懿和王芊懿的起点就很高。
然而体育并非仅靠天赋,一旦走上了花游这条路,两姐妹童年所面临的艰辛,就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初学花样游泳时,王柳懿和王芊懿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没有主课就去训练,等到晚上再回家做作业。很多时候,胡良慧也会给姐妹俩布置“课后作业”,比如要求她们回家做柔韧训练,她们都会很认真地完成;王柳懿和王芊懿小时候性格内敛,表情放不开,胡良慧说她们“不太会笑”,她们回家后就对着镜子反复练,脑子里一遍遍回放音乐,带入情绪,直至找到最放松的表情状态。
很快,两姐妹就凭借着良好的条件、过人的天赋与努力的品质进入广东省队。2010年的广东省运会上,王柳懿和王芊懿一举斩获双人项目冠军,要知道,她们仅用了大概半个月,就完成所有动作编排。
“运动员同步动作一般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王柳懿和王芊懿在这方面基本不用操心,如果有点小节奏不对,第二天就能改过来,一方面是因为她们会在家给自己加练,另一方面是因为姐妹俩有极高的默契。” 胡良慧说。
也曾迷茫过
但从来没有“躺平”过
从省队进入国家队,两姐妹开篇就见证了历史。2017年,王柳懿和王芊懿首次入选国家队,在当年的世锦赛上,她们是自由组合冠军队成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在国际上赛出成绩,姐妹俩每天都要训练6至8个小时,除了水下训练,还有陆地上的力量训练、舞蹈训练等项目。
“我们俩的性格属于晚上偷偷在被窝里面掉眼泪的那种。”“大双”王柳懿说,心情难受时,她们就躲在被窝里哭,自我调节后,第二天继续参加训练。训练太累,或遇到了困难,或想念家人,她们从不表露出来。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大双”王柳懿因伤缺席,失去姐姐陪伴的“小双”王芊懿只能独自和队友面对高强度的集训。王芊懿说,那段时间基本上每天都会和姐姐通电话,不然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而电话里,王柳懿总是耐心地倾听,安慰并鼓励妹妹更好地面对训练和比赛。
“在还没有出成绩的那段时间里,有时候会不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那可能是每个运动员都会经历的比较困难的阶段。”王柳懿总结过往的经历时说,她们遇到过各种大大小小的瓶颈,但从来没有“躺平”过。因为克服困难最好的方法是努力自律,过好每一天。
“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困难,迈过这个坎之后,我相信以后有再多的坎也可以迈过去。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对于王柳懿和王芊懿来说,携手出征2024年巴黎奥运会,是她们共同向往的目标。“站上那个最高领奖台,是每一个运动员的梦想。我们俩会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努力打好每一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