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左)在杭州亚运会克柔术比赛中
记者 朱振辉
10月1日下午,萧山临浦体育馆内,杭州亚运会克柔术女子-70公斤级决赛即将举行。
伴随着全场观众的欢呼与呐喊,于丹扎着小辫子,身着蓝色比赛服,缓缓从通道内走出,身后的大屏幕上映着五星红旗。
于丹对这片场地非常熟悉。今年4月,克柔术亚洲锦标赛曾在这里举办,于丹发挥出色获得了女子-70公斤级的冠军。“柔立方”是她的主场,也是她的福地。
即将迎来最后的决战,于丹的脸上看不出情绪波动。只见她快步踏上赛场,左右跨步再跺了跺脚,完成了最后的热身。
在赛场的另一端,是伊朗名将杜尼娅·阿加埃的虎视眈眈。今年29岁的杜尼娅·阿加埃曾获2015年亚锦赛冠军,2022年世锦赛冠军,经验丰富,技术扎实,本届亚运会一路过关斩将,直奔冠军而来。
20秒速胜创造历史
于丹说,杭州有家的感觉
随着主裁判的一声令下,双方选手互相行礼,比赛正式打响。试探十秒之后,于丹牢牢抓住了对手的衣领和袖口拿到了把位。双方同时降低重心,互相勾腿试探发起攻击。
电光石火之间,于丹使出一个漂亮的反攻技术,杜尼娅·阿加埃重心不稳向后摔倒,背部重重着地,裁判立刻暂停了比赛。计分板上,比赛时间仅仅过去了20秒钟。
大约过了30秒,裁判伸出右手指向于丹,示意蓝方选手获胜,比赛结束。
赢了!金牌!
开赛之前,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枚金牌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于丹高举双手庆祝胜利,又将右手放在左胸并鞠躬,向对手和全场行克柔术的Tazim礼,全场观众爆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和掌声。
这是于丹个人生涯的第一枚亚运金牌,也是中国队在亚运会克柔术项目上的第一枚金牌。
20秒,历史就此改写。
来到赛后混采区,这位1999年出生的小姑娘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眼睛笑成了一条线。“没有想到(决赛赢得这么轻松),我已经做好了艰难的准备。”于丹说,“(决赛)肯定是一场硬仗,本想着用最长的时间去打的,没有想到这么快。”
她还告诉记者,再次回到“柔立方”,有一种熟悉感。现场观众非常热情,有一种家的感觉:“在家里比赛,在家里拿下这个成绩,感觉非常非常开心。”
于丹非常能吃苦
这枚金牌意义非凡
目睹于丹20秒夺冠,赛场之下,她的教练,来自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克柔术教练李爱月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拿出手机拍下颁奖仪式全过程,发朋友圈传递喜讯。
李爱月告诉橙柿互动记者,在克柔术确定成为杭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日起,团队就开展了积极备战,从研究规则开始,一步一步为亚运会做好准备。于丹原本是一名出色的柔道选手,今年年初,在李爱月和团队其他教练的共同指导下,她开始了克柔术的训练,备战杭州亚运会。
“克柔术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技术的打磨,体能的提高,心理的锤炼三者缺一不可。”李爱月侃侃而谈,“就拿体能来说,一场比赛3分钟下来,消耗是非常大的。双方选手只要把位一摸上,可以说全身的毛孔都是张开的。”
系统练习克柔术的这大半年来,于丹进步很快,除了自身积攒的柔道经验,更关键的是,每一次训练,于丹都非常刻苦认真。“这个小孩非常能吃苦,备战亚运会,我们每天上下午各一堂训练课,有时候晚上还要加练,但于丹从不叫苦叫累。”李爱月回忆。
这次出战杭州亚运会,于丹的目标就是冠军。这个1999年出生的小姑娘,最终站上了最高领奖台,为中国,为浙江实现了亚运赛场克柔术项目零的突破。
懂一点柿一点
克柔术是一个音译词,由乌兹别克语“Kurash”音译而来,意思是擒拿或摔跤,始于3500年前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式摔跤运动,在中亚地区一直广受欢迎和重视。
虽然历史悠久,但在亚运赛场,克柔术是个“新面孔”,在上届雅加达亚运会上首次作为亚运会比赛项目亮相。
在国内,克柔术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为了参加杭州亚运会,中国克柔术国家队在2022年年底组建,算得上是最年轻的国家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