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竞技体操馆变成蹦床馆 只用了36个小时

西湖最近的亚运场馆 打开了哆啦A梦的“任意门”

2023-10-02

竞技体操主馆内场景象

蹦床主馆内场效果

记者 凌姝文

哆啦A梦的口袋里,有扇神奇的“任意门”,打开门走进去,就穿越到新的场景。

没想到,黄龙体育中心体育馆也“穿越”了。

9月29日,当离开该馆的媒体中心时,主馆内场还是竞技体操的6个赛台;9月30日,再次踏进黄龙体育中心体育馆的媒体中心,明明通过的是同一扇门,但门后的景象已截然不同。

难道是我们走了“任意门”?其实,那是因为馆里在做场地转换。

前期准备

沙盘演练预测每个环节的时间

场地转换,就是在场馆内完成场景转换布置,从而使场馆能顺利承接后一个项目的比赛。

黄龙体育中心体育馆,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承担了竞技体操、蹦床、艺术体操3个小项的比赛,每两个项目之间的间隔期都将进行场地转换。9月29日,当竞技体操的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第一次场地转换就开始了,按照要求,它会从一个竞技体操馆变成蹦床馆。

“从竞技体操到蹦床项目的转场工作,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36个小时,在这个时间内要完成前一个项目的撤场,以及后一个项目的进场。”杭州亚运会黄龙体育中心场馆群秘书长、省黄龙体育中心副主任沈剑说,因为时间很紧张,流程又多,所以工作人员在前期多次与器材供应商研究敲定器材的撤离和安装计划,制订了周密的转场方案、任务清单、工作推进表,还进行了沙盘推演。

连夜撤场

时间很赶但是更要顾及每个细节

9月29日晚上7点,黄龙体育中心体育馆的转场工作就开始了。

撤场先从副馆(训练馆)开始:当最后一批运动员离开训练馆,去主馆参与颁奖仪式时,工作人员就开始拆卸副馆里的装置。

相比副馆,主馆里的器材拆卸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不仅数量多,还很重,而且一些竞赛器材的组装有特定方式,不能暴力拆卸。

因此,场馆群指挥层为本次撤场安排了60名经验丰富的拆卸搬运工人,还有叉车等器材设备。加上工作人员、志愿者,在最高峰时,场内约有200人在同时工作。

那天是中秋节,但大家都只顾着埋头工作。当晚,黄龙体育中心把200份夜宵送到馆内,所有人都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

最终,经过8个小时的努力,3套器材、400多块赛台木板、300多块保护垫、140块自由操场地木板、480块缓冲垫等竞赛器械全都连夜拆除装车。

总之,整个馆内在9月30日凌晨3点都被清空了,在经历了一轮彻头彻尾的保洁后,当天上午6点,新的“蹦床馆”开始进场搭建。

搭建“新馆”

蹦床馆与竞技体操馆布置截然不同

在搭建的过程中,有些设备物料还是可以继续延用的,比如地毯、桌椅、桌布等,但无论是运动员入场区、颁奖台、赛台、裁判席等空间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先竞技体操项目的运动员入场区和颁奖仪式,都是在同一个台子上进行的,但蹦床将两个环节的场地分开了。运动员将从三块4米高的屏幕之间出场,这三块屏幕取代了之前场内的竖版大屏;颁奖台被改到了北面观众席的下方,并安装了一块超长的横屏作背景;赛台由原先竞技体操的6个赛台,变成了2张蹦床;裁判席的桌子高度也比之前更高了,这是因为蹦床项目运动员可以跳到6-8米高,裁判需要观察运动员在高空的动作。

等场地全都搭建布置好后,工作人员还要对硬件设备进行调试,按照赛时流程走一遍,确保在10月1日的赛台训练前所有设备、流程无误。

这就是“黄金36小时”内,在黄龙体育中心体育馆发生的一切,每个环节、每项工作全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也经过了无数次演练。世界上没有“任意门”,只有一群默默创造奇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