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陆颖 通讯员 余教
2023年8月30日,手握方天戟,一个漂亮的回旋转身,五常中心小学西溪校区中身穿武术服的5名男孩,正展示着十八般武艺。新学校,新气象,独特的入学活动展现一派“少年正好”风貌。
这天,和五常中心小学西溪校区一起启动的新学校还有黄湖镇中心小学、闲林和睦小学等22个学校项目。这些现代化的校园,不仅颜值高,而且加入了余杭元素,设施配套齐全,软硬件一流。孩子们不仅能体验到科创人工智能实验室、瑜伽教室、录播教室等硬件设施,也能跟着不同大学教授去实验室上课,跟着科创金牌教练去拿国家级别奖项等。
老百姓期待的“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又前进了一步。
“城市新中心、余杭好教育”,这是余杭教育的目标,将目标定位到城市发展层面,表达的是决心。
“建设杭州重要城市新中心,离不开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做支撑。”余杭教育局局长徐伟龙对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余杭布下大局,十四五期间,计划投入150亿元,新建100所学校,打造与城市新中心相匹配的教育新高地。
近3年,余杭新建现代化学校65所,特别是在“如何办好”上动足了脑筋。全区优质幼儿园覆盖率98%;开展“西部富美”教共体17对;引进杭二、学军等优质公办中小学合作办学;与浙大、中国美院、杭师大、浙外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名校集团化100%全覆盖。
同时,成立73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共引培市级以上名优教师379名,获国家级科创相关赛事赛项累计82项。
久久为功,美好教育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新学校如何快速成长为好学校?
在余杭,一座座精美的新校园拔地而起,如何让新学校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
余杭以“名校长领衔”“名校领办”“名高校托管”为方向,采用 “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种孵化形式,让一批新学校以集团化办学形式迅速打响学校知名度。
天空之城小学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与杭州师范大学进行合作办学,于2022年投入使用。
成长or成功?分数or健康?这是杭州师范大学刘宣文教授在和天空之城小学的学生家长开展一场家庭教育价值观大碰撞,全场没有理论的叙述,引导家长们共同找到“接纳情绪”“捧着自尊”等理念,从认知上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
杭师大周佳教授、董泽华博士从德育入手,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对学校的“三暖十礼十会”课程开发进行了指导。此外,学校还开发了儿童哲学、儿童厨艺课、无人机、国际视野等课程。
“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杭师大专家们的高位引领,有力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打造高品质学校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省特级教师、校长王伟文深有感触地说。
经过3年的发展,余杭教育共建学校65所,新增5万余个学位。余杭全区优质幼儿园覆盖率98.64%,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名校集团化百分百覆盖,普高教育呈现多样特色发展,余杭教育高起点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处处有名校,校校有名师
名师队伍如何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建设‘城市新中心、余杭好教育’的新征程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要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美好教师队伍,为城市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余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伟龙说道。
余杭教育不仅制定了“优教”“优师”“优研”三优行动,而且提出了保证教师质量的 “璞玉”“琢玉”“润玉”“良玉”“美玉”五玉工程,也就是名优教师的五级培养体系。
“璞玉”对应的是新苗班,主要对象是新入职教师;“琢玉”对应的是新锐班,主要对象为入职1-5年内的教师,培养方向为教坛新秀;“润玉”对应的是精锐班,主要对象为入职3-5年的教师,培养方向为骨干教师;“良玉”和“美玉”是领航和领军班,培训对象是学科内的领头教师,培养成为区内最优秀的教师代表,目标为60人。
除了通过培训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外,余杭教育还推出了由杭州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会长朱乐平等省市教育专家领衔的73家区内外名师名校长工作室。
“目前73个工作室,辐射学员698人,实现所有学科、学段、学校全覆盖,且工作室主持人都是特级和正高级别,每一个工作室都是精挑细选。”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书记、副院长楼红说。
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特级、正高级教师蔡晓佳是名师工作室的一位主持人,她也是名师工作室的一位获益者。“我之前也有两位师父,他们引领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教学、课题研究等;为我搭建学习平台,引入优质外部资源,如与其他优质课获奖老师同课异构等。这些对我一生的职业生涯帮助非常大。”
“每个工作室都会结合辐射区域选择一所学校作为基地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工作室会帮助成员制订详细的职业规划,这能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楼红说道。
随着“五玉”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工作的推进,余杭教育在课堂教学领域、教师队伍领域、教研科研领域都获得了新突破,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自2021年以来,共引培市级以上名优教师379人。
科创育人 赋能未来
科创教育特色品牌如何打造?
世界机器人大赛决赛现场,信号塔竖起,机器车离位,赢了!来自瓶窑第一中学的郑一帆同学放下操控盘,和队友李春阳不约而同地激动地举起双手。
“这是两人第一次参加国赛,预期是想让他们感受一下氛围。这种重大的赛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内心素养的磨炼,但这两个孩子很稳、很稳。”瓶窑第一中学的张凯老师连用了两个“稳”。
“教育局在2020年初启动人工智能项目,落地了57所中小学,我们学校是其中之一。我们前前后后获国家级科创相关赛事赛项4个。”张凯老师说。
瓶窑第一中学设置了两级培养路径,一级为普及性的基础教育,一级是社团课。科创内容包含机器人编程及机器人结构设计、战略战术设计等。“除了在学校的科创实验室训练之外,每个学期都会安排学生去科创教育研究院训练和专业学习。研究院也会安排一些工作人员协助教学、器材维护和打比赛。每年假期研究院还会招募一部分优秀的孩子进行特训。”
科创教育研究院是余杭区联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区科创人才培养中心、科创教育发展中心。
“我们结合区学校和孩子的特点,不仅设计构建了针对不同学段普及体验、拓展提升、专业提升、赛事备战四个层次的课程,也策划了科创中心访学营、科创主题体验营、科创能力提升营、科创竞赛训练营、科创冬/夏令营和科创主题研学营六种形式,并与各学校课后拓展性活动、科创社团课配合,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课程及实践项目体系。”余杭科创教育研究院于俊蓉老师说。
截至今年9月,余杭区已实现义务段至普职高段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实现科创人才普及、拔尖的梯队式培养,获国家级科创相关赛事赛项累计82项,获省级赛事赛项2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