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在这里诞生 久久为功,西湖区20年集团化办学

把优质教育办到师生的心坎上

2023-09-23

记者 张宇璐 通讯员 西教

今年9月,杭州市西湖区迎来了7所高品质的新学校。这些分布在三墩、西溪、之江等板块的中小学、幼儿园,100%都纳入了名校集团,或由名校、名园领办。这样的布局谋划,不仅是对“高质量全域优质”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西湖教育探索“集团化办学”的不变追求。

2002年,西湖区首次提出集团化办学理念,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题写的“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匾牌,见证了杭州市的第一个教育集团的诞生。

久久为功,二十年“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已然成为西湖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快速道的主引擎。

从名校集团化办学到组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从实施区域教育联盟办学到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经过20余年的迭代升级,西湖区已经形成“全域覆盖、多模共存、优质共生”的集团化办学新样态,优质教育覆盖率和学生受益率均达100%。“西湖教育这片天地足够大,我们尊重每一种模式,尊重每一种能让孩子们乐意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模式。”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培新说。

民呼我为。从“能上学”“上好学”,到“让更多孩子乐意在家门口上学”,西湖教育不断回应着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汪培新说:“当前社会还在不断追求升学率的漩涡当中。西湖教育的高质量需要更多关注的是育人,在深耕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更好升学的功能。只有实现育人价值的升学,升学才有了本来的意义,这是教育的本末始终。”

创立全国首个公办教育集团 办一个成功一个,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探索出一条新路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回望20年,西湖教育对“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之路,就始于万家灯火与人间星河。

城市要发展,教育不仅是先锋,更是留住人才的底牌。1999年,随着城市区块调整,大量人口涌入的蒋村商住区急需优质教育配套。

那几年,西湖区小学入学正处于高峰,城区名校招生非常紧张。择校,成为招生季里老百姓的切肤之痛;另一边,规划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学校的成长需要时间,有入学需求的老百姓等不起。这样的局面,倒逼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西湖区提出要让公办优质教育实现低成本的快速扩张,把优质的教育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当时,西湖区老牌名校杭州市求是小学公开表示要“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求是教育”,接办蒋村商住区第一所配套小学竞舟小学,掀开了西湖区“名校带新校”连锁办学的新篇章。随后,求是小学又吸纳了求是小学华立星洲校区,全国首个公办教育集团——杭州求是教育集团应运而生。

为了助力第一个教育集团的成长,西湖区从强化行政推动力入手,给政策、给经费、给支持;集团内部拧成一股绳,坚持使用同一套教学标准,校区间师资充分共享、教科研活动氛围浓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1个“求是”到3个“求是”,这杯牛奶不仅没有被“稀释”,反而由1杯变成了原汁原味的3杯。

求是教育集团用实绩击碎了外界对于教育“连锁”的疑虑,也实现了名校的再优化和新校的名校化。

“求是”的成功让西湖区看到了名校集团化的广阔空间,2002年至2008年间,西湖区涌现出多个教育集团。2004年,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成立;2005年,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杭州市文三教

育集团、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团相继成立;2008年,首个学前教育集团——杭州市西湖区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成立……“办一个成功一个”的名校集团,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探索出一条新路。

顺势迭代迁移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

实现“每个片区都有珍珠、每所学校都有故事”全域发展新格局

从2011年到2015年,正是一轮“十二五”。

翻开这五年,始于西湖区的“名校集团化”已闻名全国,而西湖区又顺势提出要全面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迭代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师资交流、协同教研、送教下乡、考核评价等帮扶措施,探索优质品牌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捆绑式”管理机制,进一步构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成为“名校集团化”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当时任杭州市学军小学副校长的张军林要到转塘小学任校长的消息,让当地百姓“感觉看到了希望”。2011年起,一批学校组成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短短两三年时间,以转塘小学为代表的薄弱学校享受到了“名校精华”,各方面发展都步入了快车道。

时任保俶塔实验学校校长的陈竹根,同时兼任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西湖第一实验学校校长。上任后,他就安排该校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学期安排两个半天到保实的游泳馆学游泳课,力争让每一个孩子学会游泳;时任十五中教育集团总校长的计国勇,每周三赶到袁浦中学,参与各种研讨活动,与团队一起深挖袁浦中学的文化精神。

四年时间,西湖区先后成立12个紧密型教育共同体。12所名校派出优秀管理团队80余人到相对偏远和薄弱的学校任职,将名校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全面融入受援学校。这样的抱团发展,整体抬升了西湖教育底部,为接下来西湖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夯实了根基。

得益于名校教育集团和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等两轮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推进,让西湖区呈现出“城区板块名校多、新区板块新优质学校多”的特点,但新改扩建的学校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学龄儿童青少年的入学需要。

盲区不清,步伐不止。2017年至2021年,西湖教育又走上了“打补丁”的道路。西湖教育人围绕“哪些片区还存在优质学校缺口”“如何补齐板块空缺”“如何进一步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等一系列问题四处奔走,寻求突破。

群策群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地块被腾挪置换用于学校建设。文三巷拆建工程启动,文一街新校区投入使用,北山街道第一所幼儿园断桥幼儿园开办……4年里,仅新开办学校就有七八十所,增长的学位数以万计,新建学校也无一例外采取的都是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在西湖区孩子有了更多就学选择的同时,西湖教育首次提出“全域优质”,实现全区域优质、全程优质、校内外协调发展。

在“名校+”模式主引擎的带动下,无论是城区核心区,还是周边的三墩板块、之江板块、蒋村板块、西溪板块等,都实现了“每个片区都有珍珠、每所学校都有故事”的目标。这个时期,能实现全域优质发展格局,依靠的是紧密型共同体学校双方互相的欣赏、悦纳,破除原有的故步自封,打开视野和心胸,真心诚意地互帮互促,实现两校文化的“互融互荣”。(下转G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