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夔纹禁

清粉彩八宝博古纹瓷汤锅

元代士大夫陶制仿古礼器

北宋兽面纹铜尊

越王州句自作用青铜剑

西周云纹青铜编钟

战国原始瓷甬钟

南宋分裆鼎

记者 余夕雯 通讯员 陈姣燕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至今。山重水复,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光景常新。
9月16日,一场“与古为新:从中原到江南”——中国礼制与尚古文化的源与流特展将在杭州博物馆亮相。
本次特展共展出文物280套/314件,包括珍贵文物163件/组,其中一级文物22件,囊括陶瓷、书画、金石拓本、善本、玉器、青铜器、铁器、丝织品、石器、家具等10余个门类,展品来自包括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湖南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武义县博物馆、临海市博物馆、余姚博物馆、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和杭州博物馆共17家文博单位。
展览免费开放参观,持续至明年2月25日。展览的策展人、杭州博物馆副馆长许潇笑介绍,“与古为新:从中原到江南”特展的主旨是讲述一个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杭州故事。
珍品文物,难得一见
“礼”是中国古代文明源远延续的载体。从人类远古图腾,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玉琮;从夏商周古老而神秘的中原青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江南文明;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昌明,至宋代到明清,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和无形力量,“礼”从“神”走向“人”,从“物”走向“精神”。
展览以“中国礼制与尚古文化”为主题,以“中华文明发展史”为脉络,以“大杭州”为视域,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的探讨:“中华文明何以能够延续五千年”“以杭嘉湖为代表的江南文化腹地何以表达传统文化”。
这次展览中,有许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文物。
比如,首次赴外展出的西周青铜禁(天津博物馆藏)。禁,是西周前期的承尊器,用于祭祀、宴飨时,摆放卣、尊等盛酒器皿,周天子只赐予周王室同姓的诸侯王及三公。传世的西周铜禁仅见三件,一件在陕西考古研究院,一件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藏的这件西周夔纹铜禁是中国出土的铜禁中形体最大的一件。
还有一级文物西周·云纹青铜编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三件编钟出土于同一西周墓葬,是现存可以测音的最早的西周编钟。经测音后发现,最小编钟的两个音高数据和其他两钟较难匹配,且纹饰也有差异,推测可能并非原配成组使用。
展览还首次将北宋“大晟钟”与“宣和尊”共同展示,代表了两宋以“三代之治”为理想、重建“礼制”的“文治时代”达到顶峰;首次展出的临安城与平江窑出土南宋陶质祭器以及宋元时期江浙各地出土的青铜礼器与明器,展现南宋从中央到地方对“礼”与“古”的继承;宋代哥窑瓷炉的首次外展,将中国传统文人好古之风推向审美高潮,进一步体现“古今一体”“达古今之宜”的观念;而清代以来各类古物和碑刻拓片,是历史知识不断流动的印证与历史信仰的寄托。
沉浸式体验中华文明史
逛这个展览,相当于沉浸式体验浓缩版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整场展览分为五个篇章:“尊古:兴于王政的仪礼与秩序”“思古:精英的收藏与考释”“怀古:寄托于物的尚礼与幽思”“水常流”与“景常新”——中国五千年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递进和传承,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累积了中华民族厚重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凝聚炎黄子孙的思想核心,也成为当代文化追溯的心灵图腾。
第一单元,从夏、商、周三代的中原青铜器,与春秋战国的江南原始瓷的对比展示,探讨作为仪礼与秩序的载体。
第二单元,从宋代金石学产生开始,到清代金石学的繁盛,无论是收藏者,还是研究者,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并在对古物反复的收藏、研究、著录与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
第三单元,宋室南渡后,好古遗风为江南文士推崇,并表现为一种慕古的情愫。鼎彝之物成为寄托怀古幽思的对象,从中衍生而成的鉴赏之风,进一步滋养了“古今一体”“达古今之宜”的观念。
第四单元,元明以后,“古物”不只被当作物品,也被视为历史的“替身”。“往昔”以不同的形态流动着,成为知识生产、拓展生命感受、寄托情感与历史信仰的重要方式。
第五单元,明清时期,鼎彝古物已不再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而是与各种祥瑞图案一起,构成传统文化的视觉意象,隐含着对德政、高雅身份、生活品位、家庭财富与家族命运的美好象征。
线上线下,互动活动丰富
展览期间,杭州博物馆将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沙龙,并组织导览、观影等系列活动。同时,还特别邀请当地艺术家根据展览主题进行创作,穿插在展览中,形成从“古”至“今”的完整叙事。《器之影,形之径》模拟传统全形拓技艺,将现代日常生活器具以长卷拓印形式呈现;《造物之韵》通过3D建模技术和艺术造型,将古器物的造型、纹样从内部翻转,观众可以直接触摸作品,感受与接触“历史”;《溢出》艺术项目由UFO媒体实验室为展览空间特别打造,沉浸空间中可以感受无形的历史知识从展厅中溢出、流入现实世界。
本次展览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比如推出双语体验手册,设置说文解字、纹饰之美、芙蓉蘸鼎DIY三个板块,供观众了解器物功能、多样纹饰与历史发展。
还在序厅及三楼公共教育区,特展特别设置了“记忆与历史”“历史与今天”两个开放式问题,以投票的方式告诉我们你的思考。另外,还有5000年的“时光拼图”自助体验以及“人人都是策展人”线上策展活动,“检验”你的参观成果。